2023年9月30日 星期六

2023/9月份問候貼圖































晃點德芙蘭外掛山頭


德芙蘭好美的名字!根據步道入口說明牌內容,它是泰雅族語,代表容易舀水的意思。此處有許多湧泉,好山好水適合人居住。泰雅族先民沿著大甲溪谷,進入這個區域開墾,在平坦地區種植玉米等旱作。
日據時期,日本人引用泰雅族一位勇士的名字,而將地名變更為久良栖。光復後再度變更為松鶴。松代表台灣原生植物五葉松。鶴字來自大甲溪常見的白鷺鷥,遠眺覓食中的白鷺鷥,彷彿群鶴飛舞,因而得名。
曾經跟家人來過一次,那時對於生態與環境沒有啥概念,就是到郊外走走的念頭。
中秋三天連假第二天,好友邀約一同探索外掛在德芙蘭步道上的兩座冷門山頭:北松鶴山與東卯山東峰,大概是只有想蒐集三角點的山友,才會有興趣探訪。
自己對三角點沒太大興趣,倒是對探險興趣濃厚,跟著有豐富登山經驗者一同探險,既安全又有趣。
這附近有幾座高壓電塔,德芙蘭步道大部分屬於台電保線道路。步道很自然,沒有太多突兀的人工設施,即便是人工設施也是取自附近的材料,主要是石塊,感覺還不錯。
德芙蘭步道是熱門的健行路線,途中遇到不少來此活動的同好。
探險過程

整個行程只花了五個半小時,07:15啟登,12:50回到停車場。
北松鶴山海拔870公尺,岔路點距離步道1.2K處海拔975公尺的涼亭,只有百來公尺之遙。岔出步道後,便一路往下直到三角點,路途也不長。東卯山東峰海拔1086公尺,步道岔路口位於第一座吊橋前,海拔約800公尺處。
兩座山頭的距離跟高度都沒啥好說項的。
沿著德芙蘭步道上行,岔往東卯山東峰的路口先到,夥伴告知不確定路徑是否通暢,因此先前往較高的北松鶴山。
這裡有一個森林三角點。
昨天看了動物星球頻道的魔鬼殺人蜂節目,只要經過較大的松木,均會留意根部是否可能藏蜂窩。
回到步道後,再往上沒多久的涼亭休息。
離開後,繼續往上爬,希望可以找到橫切到東峰的可能路線,到達海拔將近1100公尺位置,發現沒有機會,掉頭回剛剛經過的岔路點。
途中遇到不少正要上山的民眾,假日,又是熱門登山路線,合理的情形。
回到其他山友提供的岔路點,在此觀察一陣子。是一個谷地,可看出大雨過後留下的土石沖刷痕跡,也看到幾個蛇籠,顯然不是很安全的位置。
既來之則安之,還是得探探路,小心一點就好。
沒想到小心翼翼地前進一兩百公尺,這段路還包含路基幾乎不見的一小段路,發現路基越來越明顯。這裡是造林地,這條路有可能是巡山的路線,只是入口處被沖刷破壞,讓人誤以為整段路都是如此。
這段路度大部分都走在稜線上,中途有一個卓蘭-天輪一路的高壓電塔,編號61號,是57年興建的。
這段路感覺非常好,但也有點忐忑不安,非常擔心路上遇到攔路蜂,還好直到三角點,才見到一隻正在覓食的蜂。
這段路的亮點是,秋天還在開花的紅毛杜鵑,不是很漂亮,但卻很特別。
生態觀察
沿途可以看出是造林地,都是很高大的松木,不知道是溼地松還是馬尾松。本來以為是溼地松,後來覺得有可能是馬尾松。
馬尾松也稱為臺灣赤松,樹形高大,樹皮大片龜裂,每一片都很大。它的葉子細柔,2針一束,生長於海拔600公尺至1,500公尺之處。
剛好是今天活動的位置,外加毬果的模樣,應該是它沒錯。
查詢文獻得知,臺灣有臺灣二葉松、馬尾松、五葉松與華山松等四種原生松樹,其中五葉松與華山松為五葉松類(針葉為五針一束),臺灣二葉松與馬尾松為二葉松類 (針葉為二針一束)。
臺灣二葉松與馬尾松的外形極為相近,要辨識分別十分困難。學術單位提出利用松脂管的不同來區分。
尋常人哪有可能如此分辨?知道是其中一種即可。另一個方法是從海拔高度分辨,二葉松通常生長在比較高海拔,例如合歡山。而馬尾松則是較低海拔,大約在1500公尺以下。
至於濕地松,是原產於美國東南部地勢低窪排水不良地區,因此得名。它也是高大的二葉松類,生長速度很快,是優良的經濟樹種。台灣在50,60年代引進,是台灣低海拔地區主要的造林樹種,主要用製造紙漿,以及用於庭園造景。與琉球松、日本黑松同為台灣常見的引進樹種。
馬尾松與溼地松極為類似,不太容易分辨。
知道可能的種類就好了。如同見到白皮膚人種,到底是美國人、法國人、英國人,老實說也分不出來,知道不是東方人就可以了。
很好奇台灣的造林樹種為何?查詢後得知,造林樹種所占面積最多者為松類,其餘依序為柳杉、相思樹、紅檜、杉木、光蠟樹、台灣杉、香杉、樟樹、楓香、台灣櫸、竹類、扁柏、柚木、肖楠等。

正值大頭茶開花期,通常都是因為看到地上的落花,才察覺步道旁的大頭茶。
今天額外認識大頭茶的果。接近東卯山東峰,看到一株不高的植物,上頭有可能是葉苞或花苞,也有果,以及成熟蹦開的果。從葉子與花苞猜測可能是大頭茶,但非常不確定,拍了影像,回家後確認是大頭茶果,多學一樣東西。
沿途看到幾株非常巨大的台灣櫸木,有一株在步道旁呈45度傾斜,大概需要4,5個人才可以抱住,根部仍牢牢地札在地上。可能很早以前就因某些因素傾斜,只是剛好不會阻礙民眾往來,所以可以任其繼續成長。
路旁也看到一株已經被截成數段的巨大樹幹,應該是從上面邊坡滑落下來。估計可能是茄冬或大葉楠。
今天沒拍到甚麼生物,大概就是一隻癤角壺裳夜蛾幼蟲與體型超大的食蟲虻。
觀察或狩獵平台



不長的路線遇到兩座吊橋。
第一座吊橋距離東峰登山口咫尺之遠,而且旁邊有類似登山客布建的繩索。根據夥伴的經驗,他曾經爬上去過,有兩段繩子,但再往上似乎沒有路徑。
自己也在此抬頭張望,突然發現一株樹幹頗粗的櫸木上頭,大約三層樓高處,有一個施作完善的木平台,很訝異在此怎麼會有如此完備的平台。
結合夥伴的看法,確認繩索不是登山客架設的,而是要上這個平台的人佈建的。
為何在此佈建平台?
環視周圍環境,猜測可能是要觀察或狩獵。
會架設吊橋,表示這裡有相當落差的谷地,若沒這座橋梁,即便可以下切谷地再上來繼續往前,也會耗去一些體力與時間,
從橋頭的告示牌得知,這是台電基於巡視線路而興建的吊橋。
人選擇經由吊橋往返,動物也會。
在這個茂密的林地,步道是登山健行者的康莊大道,也是生物的康莊大道。
想必搭人類便車的本地原住民,往來步道也會走吊橋。
殊不知這座吊橋也有可能是奈何橋,走上吊橋後,可能會被抬著離開吊橋。
或許是多心了。
在這個人來人往的地區,盜獵者架這個平台,不會只有自己發現,巡查人員肯定也會發現。若真有狩獵的不法行為,肯定會被舉發。
所以比較有可能是觀察附近的生物之用,在這裡可以安靜地觀察走過吊橋的生物。
入口處一塊醒目的告示牌,佔據大部分面積的斗大黑熊圖像,外加紅色醒目字眼熊出沒,這個觀察平台,難道是為了觀察黑熊而設?
還真是不錯的安排。
奇怪的見聞
中途休息,旁邊剛好是一株在成人高度位置,樹幹出現麻花捲模樣的肖楠,到底是如何形成的,令人好奇。
進入步道沒多久,在一座小橋前,看到可能是步道維護人員放置的砍刀、工作帽、手套、背包、一些零件等東西。直覺認為工人可能在附近上廁所,東西先擺著。五個多小時後返程經過,東西仍在這裡原封不動,頗為訝異,是有甚麼事嗎?
這應該是一個人就可以攜帶的東西,而且停車場就在咫尺之遙,為何會擺在這裡?特別是一把具危險性的刀子!

半天的頹廢行程,仍然有點收穫。

2023年9月29日 星期五

溫情效應

 助人為快樂之本,確實有理論根據。
加州大學聖地牙哥分校經濟學教授James Andreoni,提出Warm glow giving經濟理論,中文翻譯為溫情效應,其主要論述為,幫助他人時,人們會感到滿足和幸福。這也是一種利他主義,但不是只為了滿足接受者願望的「純粹利他主義」,而是也得到喜悅的動機,所以也有利己作用。助人是利他,快樂是利己。
很特別的書名《九品脫》(NINE PINTS),取自尋常人大概的全身血液總量。內容當然談血液的總總事,包含經血、愛滋、吸血鬼等議題。對於血液基本知識,與捐血的相關內容比較有興趣。
英國度量衡單位一品脫大約為568ml,可概算為500cc,捐一次500cc血小板或全血,可概算為一品脫。
血液與負責熱血液循環的心臟,是工作繁忙的器官。血液身兼補給、調溫、排汙、與防禦等重要任務。
全世界大約有三百多種血液,國際輸血協會則列出三十五種血型系統,熟悉的ABO只是其中三種
寒暑假經常看到媒體呼籲民眾捐血的訊息,輸血到底有多普遍?書中談到全世界大約每三秒鐘,有一個人接受來自陌生人的血液。
說服他人捲起袖子捐血不是容易的事,血液是稀少珍貴的維生必須物質,外加某些宗教習俗的觀念,憑甚麼要免費送給他人?因此所有的捐血機制都有獎勵制度,吸引捐血者。
前些日子捐血室提供西堤牛排券給捐血者,導致捐血室人潮爆滿的誇張情景,驗證這個說詞。
前面所述是特例,捐血者背後動機,最顯而易見的是利他主義,也就是前面所談的稱為溫情效應。
英國國營捐血單位NHSBT曾經送捐血者如鑰匙圈等小禮物,後來不再贈送,他們發現捐血者想要的只是一句道謝。根據調查83%的首次捐血者,記得醫護人員的道謝。
瑞典斯德哥爾摩血液中心,自2012年起,每當捐血人的血液用於病患,會以簡訊通知捐血者。
現代捐血可追溯到第一次世界大戰。
1914年10月16日,第一次世界大戰開打之際,法國比亞希茲醫院內一位在此療傷的英國人,讓醫師在沒麻醉下切開手臂靜脈,讓血液順著銀管輸給身旁受傷的法國傷兵。他忍痛輸了兩個小時的血,終於讓輸血者恢復氣色,後來兩人都很高壽,也開啟現代輸血的紀元。
隔年加拿大醫師開始採行間接輸血,先用針筒抽血,再輸血給需要者。
後來美國軍醫使用新的血液保存技術,在血液中加入檸檬酸鈉後,倒入瓶子內,再使用冰保存。這是全球第一座血庫,也是首次體外移植。
根據資料,1918年一次大戰期間,西方戰線的基地醫院,每天平均輸血50到100品脫。二次大戰前,英國已經設置有效的軍需供血系統。
回過頭來看,自己為什麼要捐血?
近期最直白的理由是尚有用武之地,而非一無是處。其次是感覺快樂,因為助人為快樂之本。
最近捐血室來電邀請,因為需求量突然增加,抽空前往盡棉薄之力。因有被需要的感覺,因而覺得欣慰與快樂。
這就是利他利己的溫情效應。

2023年9月28日 星期四

Toyota Velo Cargo

 自己的的腳踏車不只是通勤,也兼載貨跟載人。為方便載貨,除了安裝貨架與菜籃外,也將單邊停車架,改為傳統可以直立的停車架,方便載貨使用。
除了平日丟垃圾,採買載運外,前些日子還從新社運了好幾趟香菇太空包,走山路回豐原,一點都不輸機車。
平日跟老婆出門,若沒開車也是用這台鐵馬載她,因為家裡沒有其他二輪車輛。
兼具台灣早期文車跟武車的功能。

舊稱電動自行車現改為微型電動二輪車的二輪車,乍看之下跟小型電動機車頗為神似。
等待看病期間,看到一輛停在騎樓的二輪車輛,外型頗為流線,好奇多看兩眼。
車頭儀表板旁邊出現幾個字,仔細看,最高時速25公里,明白了,是電動自行車。再看後面車牌位置,一片上頭有字的金屬板,不是書寫熟悉的車牌,而是電動自行車合格標章。這是在法規修改前購買,寬限期過後才需掛牌。
從未出現是否購買的想法,這時看到時速二十五公里這個數字,可以肯定絕無購買念頭。除非沒有其他選項,或腿已經無力踩踏,才會作為暫時代步。
即便是路況良好的平路,甚至緩下坡路段還受限25公里,光想到就不舒服。
前幾天看到Toyota法國廠[1,2],準備以Yaris回收的鋁合金打造電動輔助版載貨腳踏車Velo Cargo,據說可以搭載至多3位孩童。這種在歐洲很流行,台灣很少見。
圖片來源[1]

雖然電動輔助自行車的最高速限也是25公里,但是它有踏板,可以自己繼續騎更高速率,下坡時騎個時速3,50公里也沒問題。
而電動自行車,只能望路興嘆,乖乖地繼續龜速。
非常喜歡Velo  Cargo,但台灣不流行自行車貨車。若台灣出現,肯定會敗一台。

參考資料
  1. https://www.cyclingweekly.com/products/toyota-launches-its-first-electric-cargo-bike-but-its-only-available-in-france
  2. https://www.trademag.org.tw/page/newsid1/?id=7889297&iz=6

2023年9月19日 星期二

迷航守城大山

 摘要

守城大山海拔2420公尺,是賽德克族的傳統領域。
賽德克族(Seediq)的眉溪部落(Tongan),是由眉溪與南山溪匯流處右岸的南山溪部落(alang Iyu),和旁邊的天主堂部落(alang Kiyokai)共同組成。北溝、有勝山、大同山西側、東眼山、關刀山、守城大山、南山等處為主要工作場域與獵場。
南山溪上游是頗負盛名的蝴蝶產地,蝴蝶種類繁多超過二百種,與美濃黃蝶翠谷、茂林紫蝶幽谷並列為台灣三大蝴蝶谷。

步道狀況
根據健行筆記所提供的資訊,有九條上山的路徑,今天走的南山登山口是其中之一。看起來比較大眾化的路線是從守關山南峰,或者是關刀山路線。南山登山口中途會接上守關山南峰路線,而關刀山路線今天有誤闖,且下切三百公尺。
若有機會再來,會想走關刀山路線。
關刀山路線雖然只走了短短幾百公尺,可感覺路線也是很原始。套用同行夥伴的用詞,這條線路非商業團路線。商業團路線會有較多的人工設施,讓徒步其間更安全。
不論從何處上山,高度海拔落差都是一千多公尺,沿途幾乎都是20~30%的坡度,某些地區更陡,不是輕鬆的路線。
接近守關山前,會經過一株非常巨大的紅檜,很少看到這麼巨大的紅檜,很難得。這附近也有不少相當胸徑的紅檜,有些可能是自然生長,有些可能是人工造林。但這株起碼好幾百年的巨大紅檜,應該自然生長的。
從南豐派出所切入楓林路,過眉溪後尋找可能上山道路過程,在某一橋頭看到南豐派出所豎立的一面警告牌,內文提到前方道路可通往守城大山與關刀山,這些區域嚴禁盜採珍貴林木。

心得
今天的行程,一方面是沿途沒有太多引起注意的生態,例如鳥類,另一方面需要留意不甚清楚的路跡,以免發生迷途。後半段發生走錯路情形,與怕太晚在密林中光線不好,容易發生迷途,因而加緊腳步,無暇欣賞步道周邊景色。大概是今年走讀山林,生態收穫最少的一次。

準備不周
早聞守城大山名號,但因認識的山友,早早便探訪過,因而從未聽聞有人邀約。
幸好,好友大帥未曾走訪過,有意願一同走訪。
但季節已進入秋天,走訪山林遇到虎頭蜂機率增加,加上大山名號,透露出它的挑戰性,因而遲遲未決定。
直到預定日期前一天才確定,也才認真了解相關資訊,確實不是很容易的路線,做了預防性安排。
大帥上坡腳程較慢,所以以他為基準,若過了十二點仍未到達三角點就折返。其次,根據所獲得的訊息,有多條路線可以上山,但路跡似乎並沒太清楚。而且偶爾媒體披露山友在此迷途的訊息,因此帶了Garmin GPS,並下載預計從守關山南峰上山的路線。
健行筆記提供的標準路線,是從楓林口攔砂壩開始徒步,旁邊似乎有一可以停車之處。
因此也告知開車大帥預計在此處下車徒步。
沒想到大帥與另外一位同行,執意認為登山口在更高位置,因此車子繼續往上開。這段路程3公里多,海拔從800上升到1250公尺,落差約4百餘公尺。
路況很不好,換成自己絕對不敢開車,但大帥的Nissan SENTRA,卻可以有驚無險地開到最末端的茶園,僅在少部分路段,底盤稍微摩擦,應該沒什麼大礙。
往上開車過程,過了第一個茶園,前行一段距離,發現路邊綁一條登山布條,表明這裡是某一步道的入口。但根據方位,這裡不是守城大山入口。
又繼續行駛一段距離,發現道路從原本上坡持續變成下坡,覺得有異,掉頭回剛經過的茶園。
刻意在布條處查探,沒有明顯路跡,顯然很長一段時間沒人行走。而且可看出上方不遠處是茶園,應該是剛經過茶園之一部分。
查探南山溪與南山相關資訊,才知道離道路約五百公尺處,是海拔1207公尺的南山,有一三角點,所以此布條是標明南山的入口。
在這個地方毫無頭緒,幸運地在茶園邊遇到一戶人家,確認剛剛的行車方向沒錯,因而又繼續沿著產業道路往前開,直到另一處茶園,水泥裡面路面變成原始路面位為止。不久在茶園上方邊陲發現登山布條。
若依原先規劃的,從楓林口攔砂壩到守關山南峰茶園登山口,距離與海拔落差也差不多。只是改為徒步行進,若自己可以主導,那肯定是走這條路線。

遇到藍腹鷴雌鳥
藍腹鷴跟帝雉都是漂亮的台灣原生種鳥類,華麗外表的雄鳥是熟悉的身影,雌鳥低調不顯眼外表,是基於育雛需要。
徒步過程,發現遠方有體型頗大的生物在移動,顯然自己已經暴露蹤跡,在覓食的生物趕緊離去。
拍到兩張不是很清晰的畫面,可以判斷是藍腹鷴或帝雉雌鳥。根據棲息地判斷,藍腹鷴機率比較大。
回家以大螢幕查看,確認是藍腹鷴,因為它的腳是紅色,而帝雉是暗灰色。
這是今天唯一捕捉到的鳥類身影。

生態
全程幾乎位於密林中,除了布條,少數繩索,少數方向路徑指示牌外,地面沒有人為設施,例如木棧道,步道台階等,非常原始自然。踩在撲滿落葉的地面,感覺非常舒服。
這樣的路面也非毫無缺點。首先是徒步過程容易發生噪音,讓附近生物產生驚覺。其次下坡時容易滑倒。
植被茂密遮住陽光,雖然避免直接日曬,但也因光線不足,影響拍攝品質。
行經區域仍然有人工林的痕跡,根據觀察主要是香杉,紅檜,以及孟宗竹。

成也布條,敗也布條
「成也蕭何,敗也蕭何」,韓信成為漢朝大將軍是蕭何推薦,後被蕭河協助呂后所殺害。
這句話可換成「成也布條,敗也布條」!
糊里糊塗地從南山茶園登山口起登,附近民眾明確指出這條路徑,應該錯不了,步條也確認這件事。但從布條與路徑狀況,這條路徑已經鮮少人走動。
若沒布條,步道很多地方環顧四周,沒有任何差異性,看不出路跡,這是最容易迷失的狀況。布條的存在,適時提供協助,可以更篤定地往前走。
甚至偶爾看到的寶特瓶,都有穩定情緒的作用,表示有文明的跡象。
直到匯入大眾路線,明顯的路跡,才沒那麼仰賴布條。
海拔上升超過一千公尺後,抵達第一個山頭守關山。
山頭最鮮明的景象是彷彿迎神賽會般的張燈結綵,到處掛滿布條,多到令人生厭的地步。一些人痛恨登山布條,甚至動手將之移除,肯定是受這種張燈結綵的景象所影響。
準備往距離不遠的目的地移動前,觀察Garmin導航機的航跡,得知目標方位。但目光被往左方九十度,約十公尺前方另一處也是張燈結綵,甚至拉起一條繩子的景象吸引。
往前查看,看不出所以然來,直覺認為應該是往下一個目的地的路徑。確認後出發,往軌跡的方位尋找布條,沒發現。此時另一位夥伴出現,跟他打招呼後,發現另一個方位有布條,這就對了,兩人便連袂循著布條方向移動。
不久在茂密的植被間發現一處開闊處,恰好山嵐正快速上升,背後一個高聳的獨立山頭頗有架式。拿拿出相機拍攝,並跟夥伴打趣,搞不好那顆就是守城大山,講完後便動身往錯誤方向移動。事後才知道,那個山頭確實是守城大山,就這麼錯過,真是令人扼腕。
夥伴提到,從網路得到的資訊,守關山往守城大山途中,會先下切約一百公尺,再爬山二百公尺。因此繼續錯誤的過程,認為高度持續下降是正常的,而且步道路跡明顯,肯定錯不了。
下降約莫百公尺後,出現往正確方向的腰繞路線,這下子更篤定。
沒想到不久繼續下降,而且看不到底,越走心理越毛。持續觀察GPS高度,高度低於2100米,終於忍不住查看軌跡,天啊,往反方向走,而且越走越遠。
這個錯誤代價太大,將近三百公尺的落差。沒辦法,只好往回走,回到高度2323米的錯誤開始點。
遠遠看到樹幹上釘了小小方向指示牌,天啊,剛剛那條路線,是從關刀山上來的路線。所以被布條給誤導了!
這不能全部怪布條,該怪自己未能明察。

結論
這趟路程,體能得到滿足,雖然沒有觀察到特殊的生態,不過也有另類的體驗。
這條路徑很自然,且具有挑戰性,不會有菜市場的感覺,有機會想再來走走。
而且南山溪附近的賽德克部落,也值得前來輕旅行,非得一定要走重口味的守城大山。

2023年9月16日 星期六

行人安全之道

為消除行人地獄的惡名,交通執法單位雷厲風行取締不禮讓行人的車輛,甚至即便行人闖紅燈過斑馬線,也必須禮讓。
8月20於凱道盛大舉行還路於民大遊行,幾位有意角逐下屆總統者,也冒雨參加。
非常贊成最近常聽到的一句話:「走出車子,大家都是行人」,今天你開車禮讓行人,明天你當行人駕駛禮讓你。
號稱自行車天堂的荷蘭,在1970年代也曾因戰後經濟突飛猛進,道路建設趕不上車輛增加,造成自行車騎士與行人等道路弱勢者風險,也讓傷亡情形增加。阿姆斯特丹居民為遏止這種情形,自主性發動抗爭,架設路障,私設自行車專用道等自力救濟途徑,當關鍵性能量critical mass形成,政府順應民意,改善交通設施,保障路上弱勢者的安全。
還路於民遊行是關鍵能量的集合,讓所有人更知道這種措施,也更加留意遵守。
在路上自己處於弱勢的機會遠大於其他狀態,當然樂見這種情形。但前些日子偶爾見到行人在斑馬線上遊晃,故意與汽車駕駛作對的誇張行徑,老實說某些情況自己也覺得頗為困擾。
自己每週總會有幾次開車穿越豐原鬧區主幹道。每次開車經過,其中一處車輛與行人最容易發生意外的丁字路口,總是膽戰心驚,深怕出事情,包含撞傷行人或被在旁邊取締的警察開單。
戲院、麥當勞、夜市等行人最聚集的點,恰好環繞這個丁字路口。此處設有三處以綠底強調的斑馬線,包住的範圍內畫設禁止臨時停車的黃色網狀標線,開車行經此處,大老遠就可辨識出它是熱區。
每次接近這個位置,很自然地會降低車速,也會左右審視,確認有無過馬路的行人。
但有時會被週邊等前方紅綠燈的車輛擋住視線,直到車頭非常接近斑馬線時,才突然發現正穿越馬路的行人,雙方都會被嚇一跳。
自有印象以來這個路口就沒設紅綠燈。有時心裡會嘀咕,為何不設紅綠燈?如此一來,不論是穿越馬路的行人,或開車經過的駕駛會更踏實。根據觀察,平日就車水馬龍的主幹道,密集的交通號誌,若多設一個可能會讓交通雪上加霜。
昨天下午開車經過,一如以往降低車速左右觀察,察覺似乎有行人在斑馬線旁等候通過。這是常見的情況,既然行人靜止,就可放心通過。
稍後返回經過此處前,車上的其他人突然說,這裡有紅綠燈了!抬頭一看,果真設置紅綠燈了!
所以剛剛經過時,可能剛好綠燈,行人才會等候,而自己竟然沒察覺,真是好險!
當然,若對向剛好為綠燈,行人正穿越斑馬線,肯定會停止,而且應該會察覺紅綠燈存在。
就自己認為,這是當前最佳的處置方式,讓行人與駕駛都有依循的標準,而非只靠自由心證的方式。
「沒有規矩,不能成方圓」,社會性生活,有了遵循的標準,會讓社會運作更順暢更和諧。
沒想到早上看到中央社一則相關訊息[1],提到交通部要求各縣市政府,11月底前針對轄區內易發生事故的地點,提報改善計畫並申請經費補助。
查詢全國1000易肇事路口清單-直轄市400處資料[2],直轄市六都109-112年6月事故排行中,台中市有四十一處,其中兩處在豐原,就是自認為最危險的路口,果然看法與事實吻合。
另外,全國1000易肇事路口清單-行人聚集區域300處,豐原行人活動聚集區域109-112年6月事故排行,豐原有四個地方上榜,前三個是學校週邊,第四個是商圈:
  1. 豐原國中
  2. 豐原高商
  3. 豐南國中
  4. 廟東商圈
也與經驗值吻合。
很高興看到政府對於行人安全,有別於打嘴砲的更具體作為。
參考資料
  1. 余曉涵。千處行人事故熱點公布 交通部要求各縣市11月底前提改善計畫。中央社。9/15/2023。https://www.cna.com.tw/news/ahel/202309150257.aspx
  2. 路政及道安司。全國1000易肇事路口清單。交通部。9/15/112。https://www.motc.gov.tw/ch/app/multimessage_list/view?module=doan&id=10035&serno=372d096c-d004-4b61-9223-fa338cf479cf

2023年9月6日 星期三

認識鴨腱藤的趣事

極度變態地強行騎自行車上陡坡,例如豐原南坑巷的五層樓陡坡,可以一口氣騎完者,需要個人絕佳腿力與自行車性能配合。
撇開上述不談,自己平常騎車路線中,最陡最險峻的路線非從東陽路切入山壽巷,往新社水井的狹窄陡峭產業道路莫屬。
這個路段需要天時地利人和配合,方可一口氣騎上最陡的最後一段路。
以今天來說三者都不適合,但仍然走了一趟最陡路段,是走不是騎。
這陣子幾乎每天下雨,持續潮濕的環境,讓這段路即便用走的都感覺隨時有滑倒的風險,更何況騎車。不只濕滑,路面上的落葉,更加劇摔跤的機率。
今天的座騎,只適合平常路面,走這段路真是太為難它了。最陡路段,極有斷鍊的可能性。
方才經過最後一戶果農住家前次陡坡,被屋前三條沒綁的兇猛黑狗狂吠,又急又驚下對它們狂吼,主人聞聲也協助斥責,方才稍稍解圍,不久又尾隨在後,雖已屬強弩之末,但已經打亂騎車節奏。
因此最後這段陡坡下車走路。拖著老鐵馬徒步陡坡,不比騎車輕鬆,至少安全。
行至最後一個髮夾彎,打算上車騎一段,這之前想遠眺台灣海峽的景致,因而放慢速度,尋找可暫時停車之處。
地上殘果
看到地面上兩個各巴掌大的東西連結在一起,狀似阿拉伯字8的模樣。經驗判斷,它應該是某種豆科植物的莢果。抬頭張望,一時間沒發現上頭有藤本植物。
心裡頭浮現一種藤本植物名稱,但不敢確認,還得先看到再說。
此處仍屬急陡坡,出現在此的東西,可能是從上頭被雨水或重力推移到此。
再次檢視這個狀似部分莢果的東西,越覺得自己猜測的可能性更高。
邊尋找可遠眺之處,邊抬頭尋找果莢的家。
終於在高大相思樹的樹冠處,發現它的蹤跡,太高了,看不清楚。循著藤攀緣的位置,尋找它根部所在。不在被攀附的相思樹根部週邊。
順藤摸瓜方式,慢慢發現路另一頭的大喬木上也掛著類似的藤,慢慢在發現路兩邊喬木樹冠的攀藤,是由路中央位置上方的主藤分岔。最後終於發現主根位於發現莢果處下方約10公尺的峭壁邊。真是太壯觀了,這株藤本植物起碼在此度過多年寒暑,之前經常來此騎車,卻從未發現它的存在,真是太驚訝了。




順著藤蔓攀爬搜尋,估計它所覆蓋的範圍方圓大約有10公尺,上頭仍有一些未脫落的莢果。
搜尋地面,找到數個斷裂的莢果,真是很高興。
雖然位置很高,但取得上頭葉子的模樣。
查詢資料後,證實它是自己猜測的鴨腱藤,曾經於東勢林場在他人的指引下見過一次,老實說那次完全沒看清楚它的模樣,只知道它的名字。
鴨腱藤(Entada pursaetha),又稱榼藤子,是豆科榼藤屬的豆科木質藤本植物。多節長條狀的莢果,種間皺縮宛如成串銅錢,是豆科植物中最大的。
既然知道它的蹤跡,日後來此多了一個可打招呼對象。
回家後觀察撿回來的莢果,種子的尺度真是驚人。豆科界種子已經算大顆的血藤,在它的旁邊宛如侏儒。豆科界老大非浪得虛名。



顯然今天走路,多了額外的收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