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9月30日 星期五

世界自行車救濟組織WBR的完美禮物Buffalo

 楔子

「人飢己飢人溺己溺」,互相扶持是人類有別於動物的重要特性。 幫助他人的方式非常多,最直接、方便與普遍的方式是直接以金錢或財務救助需要的人。 台灣很常見的狀況是造成民眾傷亡的地震,颱風和天然災害過後,各界透過捐贈物資與金錢給予這些受難的民眾,讓他們可以度過難關。也有一群人例如民間搜救團體,透過專業技能出力協助災後搜救與重建。例如民間搜救團體。
上述例子屬於救急,更複雜的是救窮,需要更縝密的規劃與長時間的協助。例如協助貧窮地區民眾脫貧,所以才會「有救急不救窮」的說法出現。
很多企業家事業有成後,會透過種種方式回饋社會轉為慈善家,最為人熟知的是微軟創辦人比爾蓋茲成立的基金會,每年捐贈龐大金額從事各種慈善項目。企業家轉為慈善家,除了直接以金錢救助外,有些企業家會思考被救助者真正的需求,且會以自身的專長甚至企業競爭力核心,協助他們脫離貧窮甚至產生更大的影響,這是最難能可貴的行為。

吃飯的自行車
自行車在二百餘年前拌同其他陸上交通工具現身,如同其初期別名玩樂的馬(hobby horse)所透露的意涵,因其特性與結構使然並未大量生產與使用,也沒有成為主流陸上交通工具。隨著技術進步與製造工藝的成熟,在19世紀末逐漸由原本的玩樂性質轉為平民百姓的代步工具。
二戰結束世界經以濟蓬勃發展,大量非人力陸上交通工具逐漸成為主流,自行車則逐漸退出主流交通工具的地位,僅在低度開放國家還是主流。
以石化燃料為主的陸上交通工具,在20世紀70年代成為民眾的主要代步工具,但是道路基礎建設跟不上車輛數量的成長,因此造成不少問題,在人群聚集的都會區問題更嚴重。
除了歷史因素或者是地理環境外,造就荷蘭成為自行車騎乘天堂的還有民族性。荷蘭在該時期跟其他開發中國家面臨同樣的問題,大量增加的汽機車壓縮行人與自行車使用者的空間,因而透過一連串劇烈抗爭手段,迫使政府嚴肅面對這個問題,並且立法保障行人與自行車使用者應由的路權。
人在地表上移動能力的有無,會對生活產生極大的影響。兩個在農村飼養家禽,透過販售雞蛋謀生的農民,單位時間內可以運送的蛋量可影響生活所需的收益。騎自行車的速度大約為步行的3倍,若每次運輸同樣的蛋量,以自行車運輸工具可以有三倍的效益。台灣尚須繳納自行車牌照稅的半世紀前,筆者小學畢業前夕家中發生變故,因而輟學承接父親遺留的設備,幫人代工機械零件。當時因為年齡限制與家貧,只能以自行車作為送貨工具,幾年之後才換成其他交通工具,所以可以體會自行車對於貧困人家的重要性。
地表上人類使用的各式交通工具,唯一除了購入與維護費用外,不需要其他能源者只有自行車。有別於其他吃電或石化燃料的其他車輛,自行車是吃飯的,因為作為它的動力來源的人類是吃五穀雜糧的生物。所以現代主流陸上交通工具中,最容易入手與維護者非自行車莫屬。很難能可貴的,成功的自行車產業企業家,看到貧困地區民眾的需求,並且以企業專長滿足之。
慈善家
假日分別喜歡騎越野車與玩三鐵運動的F.K. Day與手足兼創業夥伴Stan,基於自身的經驗與當時自行車變速器的不便利性,因而於1987年兩兄弟與友人創辦世界知名自行車變速器製造公司速聯(SRAM),並開始生產改良後的產品。
對於事業經營可以如此成功,.K.將之歸因於創辦人熱愛所做的事情,並認為經營事業不僅僅只是賺錢,而是將為一個更大的目標服務。
2005年南亞海嘯剛發生不久,被這場悲劇深深感動的他,與身為紀錄片攝影師的妻子Leah Missbach Day立刻成立世界自行車救濟組織WBR(World Bicycle Relief) ,希望可以提供受災名眾幫助[1,2]。籌措資金並交予紅十字會是最直接最簡單途徑,但身為成功企業家的他了解,如果可以改變為利用他們在自行車行業的經驗與能力,以及自行車可能帶來的幫助,或許可以做一些更有影響力的事情。成功的企業家,就是有別於一般人的遠見。
於是他們與一些非政府組織接觸,並提出想法與計畫,但是這些組織認為無濟於事。他們轉而直接到受災地點印度與斯里蘭卡,向當地人提出相同的想法與計畫,沒想到獲得完全相反的答案,當地人認為這個自行車專案將會是一個變革性的計畫。計畫獲得肯定,他們立即選擇世界展望會(World Vision)為夥伴,提供24,400輛當地生產的自行車給有急需的居民與孩童。
總部位於英國的世界展望會,西雅圖分會是最大的組織。展望會於南亞海嘯後,評估各慈善單位所提供援助的效益,發現WBR的效益最大。因而找上WBR,希望可以將這個模式推廣到其他需要的地方。WBR的研究結果得知,跟單純人力相比,自行車的荷重多五倍,步行距離達四倍,以十英里的距離可以快三倍。
WBR前往非洲後,發現在這裡所要做的不是在斯里蘭卡的救急,而是要救窮。脫離貧窮是一個很大的議題,WBR只是一個非營利慈善單位,無法解決造成貧窮的所有問題,只聚焦於創辦人自行車本業所能提供且做得好的議題:協助想要發展的人突破距離的障礙,聚焦於所有窮人的教育、醫療、與追求經濟發展改善生活,讓這些活動不會因為距離而形成障礙

水牛自行車
非洲農村地區的地形通常具有挑戰性且沒有硬鋪面道路,F.K.與WBR團隊很快意識到,當地可以取得的自行車通常只有數個月的壽命,因而決定設計與製造一種堅固耐用,可以真正符合使用者所需的高品質自行車。透過傾聽最終使用者的需求,水牛自行車的堅固耐用且價格合理等,符合騎車人的特定需求。這種專為農村開發地區設計,在具挑戰性地形騎乘的自行車品牌水牛Buffalo因而誕生。望文生義,由Buffalo這個品牌可以猜出它的模樣,有點神似台灣早期的文武車。


這種作法最終成立一家位於模里西斯名為水牛自行車製造商Buffalo [3],負責生產、銷售、與維修適合於非洲與中南美洲農村地形的自行車。它是獨立的非營利組織與全資的營利性社會企業的獨特混合體,從事慈善事業也營利,營利所得再挹注回慈善事業。整個的運作模式如下:WBR是非營利組織,投資營利性質的水牛自行車公司BBL (Buffalo Bicycles Limited) ,營運利潤回饋到WBR。且引入第三個公正監督單位,以防止弊端的發生。
水牛自行車歷經三代,第一代為斯里蘭卡生產捐贈給南亞海嘯受災民眾,第二代由印度TATA自行車部門生產,目前看到的是第三代水牛車,是2010年捷安特天津廠代為生產。
捷安特自2010年起扮演WBR 全散裝料CKD(Complete knock down)供應商,由中國天津廠生產剛鐵車架與部分零件,再將其他供應所提供的零件打包後,出貨到WBR位於世界各地的營業據點簡稱。過去是四台車一包,現在改為二台車一包,因為一台車28公斤實在太重了。
2011/11月第一台自行車在尚比亞組裝,當時的車型類似台灣早期的武車有兩根上管。這是捷安特車廠仿製第二代在印度生產的老式車款,不過將原本使用接頭的方式改為較現代的氬焊技術,其他架構基本上是仿製舊式腳踏車。當時也生產目前上管微彎的車款,這是仿效捷安特2010年流行的車款,非常適合穿長裙婦女,方便跨過上管,也適合小孩騎車不會撞到下襠處,基本上可以說是滿足全年齡層需求的車子。而且這一款車有點登山車的模樣,因此大受歡迎,而武車形式的車款則乏人問津,兩年後BBL便停掉雙上管的車款。
在非洲有了自己的組裝廠且有目標後,WBR開始思考工作內容,因而歸納出下列內容:
  • 衛生醫療:非洲部落之間通常有相當的距離,以步行方式提供醫療服務效率不佳。自行車讓醫療志工可以服務更廣大區域的更多居民。
  • 小額信貸:讓不是非常貧窮的民眾,可以透過小額信貸獲得這部車。
  • 促進教育:教育方案是WBR著墨最深的工作,絕大多數的協助方案都是跟教育相關,特別是給予孩子與女學生,大概佔了70~80%。換言之若有100台車是給教育方案,其中70~80台是給學生的。自行車有捐贈與銷售兩種模式,受贈的學校需要調查真正需要的學生,獲贈後需要追蹤成效。例如2017年肯亞一所高中,有腳踏車後當年升大學的人數由2人變成13人,顯示自行車確實有助於學生的學習。
  • 技工培訓:不是給民眾腳踏車就沒事,任何腳踏車很難在非洲存活半年,導致維修能量非常重要,因此花很多錢培訓技工,可以定期維護自行車。
  • 社會企業:也是WBR的重點工作,跟當地的企業合作,協助他們從事更有效率的管理。
  • 環境保護:跟企業合作進行回收與種植原生植物,並以自行車為贈品作為鼓勵。

水牛自行車特殊設計
專為農村開發地區設計,在具挑戰性地形騎乘的Buffalo特殊規格如下:
  • 重力沖壓鋼車架與強化型前叉,確保車輛堅固耐用
  • 後貨架可載重達100公斤,除了載貨外也可以載人
  • 支架式駐車器,方便貨物上下貨架
  • 後輪毂剎車器(Coaster brake)
  • 鍊條保護片,防止沾汙褲管或裙角
  • 前後擋泥板
  • 26英吋輪胎
  • 標準顏色為黑色
  • 重量約為28公斤
這是WBR經常根據使用者的回饋,對自行車作改良的結果。以下簡略說明特殊的設計點。
將曲柄耦合到五通的機構改為開口銷(cotter pin) ,而不是現在使用的BB機構。原因是五通原本使用的BB,若材質不夠好或熱處理不當會磨損,進而造成車子不牢固。
一般手煞車的管線外露,在風吹日曬雨淋下很容易龜裂甚至斷掉。水牛自行車載重可達100公斤,人的慣性會盡可能達到這個重量,下坡過程產生的重力加速度,讓騎車處於危險狀態。因此引入腳煞車機構,避免掉上述可能的風險。而前輪手煞車扮演輔助角色,非制動力的主要來源。
水牛自行車最初的設計並沒有手煞車,後來因應當地的需求特別增加稱為漲閘(expansion brake) 的剎車裝置,並且作用於前輪。當車架放置相當重量的貨物時,某些時候可能會採牽騎模式,此時通常會以左手握住把手,右手扶持貨架上的貨物,手煞車可用於下坡路段控制速度用途,所以煞車把手安裝在把手左邊。
現代自行車傳動系統使用棘輪裝置,騎車者朝自行車前進方向踩動踏板,可以滾動後輪朝前方行進,反方向踩踏則是空踩,對於後輪沒有任何作用。任何一個會騎自行車者,對於棘輪機構的使用,以及使用安裝於把手兩端的手煞車把手控制車速均習以為常。一開始接觸水牛自行車的腳煞車肯定會不習慣,初學者想必有可能發生不熟悉煞車而發生撞牆或樹木的窘境。發生碰撞後輕則豎管斷掉,甚至讓整部車最貴的車架損壞,而且有可能傷及騎車者。速聯於2002年併購越野車避震器大廠RockShox,因此擁有自行車防震與避震的專業知識。水牛自行車在速聯與RockShox的協助下重新設計車架與前叉,使得發生碰撞時前叉如同避震器吸收衝擊力般彎曲,讓前叉與車架不會彎曲或斷掉,以保護騎車者人身安全與車架系統,頂多只是換掉彎曲的前叉罷了,這是一項隱藏的特殊設計。
WBR花了十年工夫研製適合的坐墊,引入PVC材質非只是一般的PU。作法為坐墊內襯使用PU發泡外面包一層PVC皮。若只使用一般的人工PU皮,假設後面載的貨物有油,PU皮若沾汙可能會被分解龜裂,因此PU發泡表面包一層PVC皮。但PVC本身也有問題,它會柔軟是因為添加塑化劑,一旦塑化劑消失後PVC也會龜裂,因而PVC大約只有五年左右的壽命,不過這也是可以接受的時間。
另外,水牛自行車設計考量假設會經常荷重。載荷重狀態下,要將自行車立在停車架過程,通常是右腳固定停車架,左手握住坐墊前端並往後拉,將自行車佇立在停車架上,因此坐墊的前緣有特別強化設計。此外坐墊弓也為了適合當地民眾使用的習行與地貌,特別強化加厚與加粗。
龍頭兩端分別採用螺絲固定於車頭碗組,以及支撐把手。這兩顆螺絲恰好位於騎車者正前方,不論是騎車或牽車很長會與之接觸。ISO腳踏車檢驗標準之一是要求螺絲頭不可以外露,避免不小心刮傷騎車者。不只這兩顆螺絲,自行車的所有螺絲頭均不可外露,也是基於相同的理由。要螺絲頭不外露,需要使用內六角螺絲,讓螺絲頭可以下沉到與旁邊的表面等高,如此便可以避免刮傷騎車者皮膚。
一般螺絲的六角形螺絲頭可以使用多種板手鬆脫或鎖緊,但內六角螺絲就一定要使用規格符合的六角板手。落後地區的技工,不像台灣的技工般隨處可以取得各種六角板手,因而六角螺絲會增加維修的不方便性。為解決這個問題,因此水牛自行車的螺絲採用頭部外露的一般螺絲,方便當地民眾以最常使用的鐵管板手進行維修。
手把上安裝的鈴鐺是大家熟知的安全裝置之一。在非洲地區除了通知週邊人車外,有更深一層的安全意涵。非洲農村幾乎都沒有路燈,自行車僅靠前後的反射板讓附近的車輛知道自行車的存在,騎車過程持續轉動鈴鐺製造聲音,也是另一種警示的途徑。
原先使用撥桿式鈴鐺,後來改為中國共享單車使用的旋轉式鈴鐺,目的除了更方便使用外,也讓維修過程比較不會弄壞。
非洲地區修車站普遍缺少修車架,某些時候基於維修的需要,會將車子翻轉讓輪胎朝上,這種情況下重達28公斤的車子可能會撞壞鈴鐺的手撥桿,改為旋轉式鈴鐺可以免掉這個風險。
水牛自行車其它特殊設計尚有稍微傾斜設計的強化貨架,讓可能重達百公斤的貨物不容易滑落。以高強度塑膠為踏板材質,因應非洲農村居民高使用量的需求。非洲農村都是裸露泥土路面,騎車過程刮起的泥土容易讓常用的塑膠擋泥板龜裂,因而使用耐用好清潔的金屬材質擋泥板。惡劣的路面增加爆胎的風險,因而將內胎厚度增加一倍,外胎加裝防刺層因應當地地形。為了因應車子荷重的特性,後輪外胎甚至加裝鋼網以防止輪胎損耗等。
水牛車有一款安裝Shimano外變速器的通勤車,若使用內含三速內變速與煞車機構的花轂,剎車裝置是使用粉末冶金技術製作。這種工法在一般路況使用沒問題,但非洲特殊地貌,經常需要長時間連續煞車,這種情況可能會讓粉末冶金製成的剎車片瓦解導致沒有剎車作用。根據WBR團隊的實際測試,不消幾個星期就會損壞。
GCN記者實地採訪介紹位於尚比亞首都路沙卡(Lusaka)一處組裝工廠,當地居民技術人員組裝水牛自行車的過程[5] 。正如其名稱所表達的意涵,堅固的鋼鐵車架與前架,堅固的水牛自行車可以騎乘於極端險峻的農村環境,而且不太需要維修。單速傳動系統適合尚比亞平坦地形。
至2022/8/31為止總共出貨669367台自行車,培訓2787位技工。除了標準型的水牛自行車外,尚有通勤車與聯合國特仕車。
WBR花很多時間與金錢培訓志工,請各社區或部落協助尋找有意願的民眾,WBR出車錢供吃供住,請他們參加一個星期的受訓,上完課考試及格可取得證書,代表可以回到部落提供維修服務。他們平常仍可以從事原來的工作,定期到學校巡查是否有需要維護的車子,不只可以幫學童也可以賺點外快。
BBL也在非洲陸續展開直營店,直接面對使用者。WBR目前有61家商店,分佈於下列國家:
Zambia (28)
Zimbabwe (14)
Kenya (5)
Malawi (11)
Columbia (3)
WBR自2010年開始獲得許多的獎項,包含最新2022年6月來自聯合國的獎項。

其他的效益:
非洲中學以下學校都是上半天課,另外半天給另外一批學生上課,因為資源有限學生只好分批上課。因此受贈的學生只使用自行車半天。學生不用上課的半天,家長可以用來賺取一些外快改善家庭。
WBR捐贈特別多的自行車給女學生,主要因素是非洲有很大的性別歧視,某部分跟台灣的情況很類似為了傳宗接代,其次男性可以從事勞力工作。因而男生可以上學,女生則需要在家裡幫忙。有了自行車可以增加女生上學的機率。其次,根據BBC的研究,非洲性侵情況很嚴重,但他們發現某個區域性侵事件減少,深入調查後發現是學生有自行車,可以減少通學過程被性侵的機會。
在兒童保護基金(CPF II)的資助下,聯合國兒童基金會UNICEF於2019年5月,提供首批2857輛以unicef的識別色水藍色為車身顏色,上管漆上unicef標誌的水牛特仕車給公共服務、勞動和社會福利部,以支援與強化社區兒童保育工作者(CCW)提供辛巴威兒童保護服務之能力[6] 。保育工作者可依靠自行車的機動性,探訪所服務的家庭與兒童。在未來數個月中,這些自行車陸續配送到全國社區兒童保育工作者手中。
2020年4月聯合國兒童基金會通過世界銀行支援的辛巴威Idai復原計畫(ZIRP),採購400輛聯合國特仕版水牛自行車,給辛巴威鄉村衛生工作者[7,8] 。一位獲得水牛自行車的工作者Miranda Muyambo,以完美禮物形容這台自行車。她提到所服務的村落有186戶人家,採用步行方式每天只能探訪6戶人家,很難全面關照全部家戶。有了自行車後,可以更容易關照更多人家。以往需花一個小時,由村落步行4公里到最近的健康機構,這不容易且耗時,拜自行車所賜現在只需15分鐘。有了這個完美禮物,現在可以完成更多工作,一天之內可以涵蓋半個村落的範圍。
聯合國於2022年3月15日的大會通過支持把自行車作為應對氣候變化手段的決議[5] ,該決議呼籲聯合國成員國「在發展中國家和發達國家的城市和農村將自行車融入公共交通」,鼓勵聯合國會員國「在跨部門發展戰略中對騎行予以特別關注,包括共享單車服務」。會議中土庫曼代表提到在很多開發中國家,自行車仍被視為運動或休閒工具而非交通工具。她呼籲增加道路安全和對城市基礎設施的投資,促進人民和企業使用自行車。WBR的願景與聯合國的決議不謀而合。

結論
狄更斯於1859年出版以法國大革命為背景的文學名著《雙城記》,經典開卷語「這是最好的時代,也是最壞的時代」 (It was the best of times. It was the worst of times) ,不止代表書中所陳述的時代,也適用於各個時代。
名著出版的1850年代末期恰好是法國人Pierre Lallement開發稱為velocipede自行車,讓民眾雙腳可以離地踩動踏板驅動車子往前行的年代,自此開啟自行車量產並逐漸融入常民生活的歷程。就空間中移動這個議題而言,這是最好的時代,因為出現不依靠獸力與化石燃料,且比一樣靠人力的步行快四倍的代步工具。這個時期也是最壞的年代。
英國人瓦特改良蒸汽機,並在紡織、冶煉和運輸方面得到廣泛應用,大量冒出濃煙的火車與工廠是第一次工業革命最鮮明的印象。工業革命前,科學家注意到英國曼徹斯特地區,黑白兩種顏色的胡椒蛾數量比例懸殊,黑顏色的十分稀少。但工業革命期間有人注意到此兩種顏色蛾的數量顛倒,幾乎全是黑色的蛾。當時科學家觀察後的結論認為,工業革命前白樺樹給予白蛾保護色,但工業革命後空氣中大量的二氧化硫與煤煙,沾汙樹幹變成黑色,反而成為黑色蛾的保護色,因而有這兩種截然不同的結果。十九世紀末期科學家在書中敘述這種黑白蛾的現象,並提出保護色因樹幹顏色改變而翻轉,導致黑白蛾數量翻轉的假說。雖然引發一連串正反兩面的論述,然樹幹因工業化而汙染是不爭的事實。這個時期就環境汙染來說,是一個不好時代的開始。
科技歷經過去二世紀線性的成長,某些關鍵技術甚至可達指數性成長,例如生物科技與人工智慧,可預期未來人類將享受更多科技成果。但人類所面臨的危機也肯定會跟著增加,人工智慧就可能是其中之一,誰敢保證魔鬼終結者電影情節未來不會成真。例如透過人工智慧過濾不當訊息,是目前很普遍的人工智慧應用。會不會有一天人工智慧歸納出一勞永逸解決不當訊息的途徑是消滅人類,因為每個人都可能發出不當訊息。此外,根據聯合國的預估,2050年全球人口將超過90億,甚至逼近百億,且三分之二人口將居住於都會區。這麼多的人口,且更加多的人口塞進都會區,會讓都會區目前遇到的問題更加惡化,例如空氣汙染與交通擁塞等。基於資源配置效率與排擠,郊區或鄉下地區的移動問題將依然是問題。相較於當今的城鄉差距,可預期屆時的城鄉差距將會擴大。
狄更斯的經典名言在2050年肯定有可能更貼切,屆時純人力的自行車,不只如WBR在非洲農村所成功示範的成果,包含人口更稠密的都會區在內的其他區域,也將會扮演更重要角色。可以這麼說,自行車是最具未來性的交通工具一點也不為過。

參考資料
  1. FK Day. The Power of Bicycles. TEDxMidAtlantic 2017. https://www.ted.com/talks/fk_day_the_power_of_bicycles?utm_campaign=tedspread&utm_medium=referral&utm_source=tedcomshare
  2. World Bicycle Relief – Changing Lives With Bicycles
  3. Buffalo Bicycles
  4. Global Cycling Network. How Is A Buffalo Bicycle Built? | World Bicycle Relief on GCN. 12/2/2017. TouTube. 
  5. https://www.un.org/press/en/2022/ga12408.doc.htm
  6. UNICEF contributes bicycles to support the child protection work of Community Childcare Workers. UNICEF. 5/23/2019. https://www.unicef.org/zimbabwe/press-releases/unicef-contributes-bicycles-support-child-protection-work-community-childcare
  7. Village Health Workers reaching the last mile on two wheels. 2/5/2021. UNICEF. https://www.unicef.org/zimbabwe/stories/village-health-workers-reaching-last-mile-two-wheels
  8. UNICEF Zimbabwe. Village health worker grateful for the provision of bicycles. 2/5/2021.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wPB1-kB49T4&t=77s

大葉桑寄生

行經豐原南坑產業道路,發現旁邊兩株植物上似乎有奇怪的內容,因而停下車查探。

植物枝幹間隱約看到一些紅色長條狀小花,很奇特的模樣。較為靠近的那棵樹很明顯是柿子樹,不過上頭沒有果實,很納悶為何會有這種花跟葉子?直覺認為應該是旁邊跟它枝葉交纏的另一棵植物的,轉而觀察第二棵幾乎佈滿這種花與枝條的植物,拍了一些畫面後,準備拍攝樹幹的畫面以便作為查詢的參考用。很納悶枝幹的模樣就是標準的柿子,為何上頭會佈滿不是熟悉的枝葉與花?難道是傳說中的槲寄生?前天查楓香槲寄生資料,得知柿樹也是槲寄生屬喜歡的樹種。因為這兩株柿樹種植在路旁果園中,很方便可以靠近查看,觀察結果八九不離十是槲寄生屬的植物,回家後確認為台灣特有種桑寄生科(Loranthaceae)鈍果寄生屬(Taxillus)的大葉桑寄生。






寄生於全島山地海拔100~2000公尺闊葉林中,包含楓香與殼斗科等多種植物上的大葉桑寄生,長橢圓形至卵狀長橢圓形革質對生葉,長約6-8公分。初秋觀察到它的花序,驗證花期約在夏秋之際的說法。繖形花序,長筒狀花苞裂開成4片模樣很特別。

屬於常綠小灌木的桑寄生植物行寄生為主的生活型態,種子附著在適合的寄主植物上,若生長條件適宜便能發芽生長。若宿主上頭佈滿相當的寄生植物,宿主通常死定了。宿主死了寄生者也活不了。不過若寄生植物來得及完成生殖生長,或許它的後代會去尋找其他適合的宿主。所以寄生植物對於宿主是災難,就這兩株被桑寄生附身的柿樹而言,不僅枝葉稀疏且上頭沒有一顆果實,週邊果園種植的柿樹滿樹的成熟果實正處於採收期,真是天壤之別。

桑寄生植物也並非只是會寄人籬下,汲取宿主營養,甚至玉石具粉般弄死自己與宿主,據說桑寄生植物為上等中藥材,台灣已有大量種植。也有研究顯示,若移除生態系中某幾種槲寄生鳥類就遭殃了[1] 。所以人對於自然界生態,就當個單純的觀察者就好不需要動手干擾,物種間自然有其生存與對應的法則。

參考資料

  1. 槲寄生為什麼會變成大家最喜歡的寄生植物。國家地理。12/25/2015。https://www.natgeomedia.com/environment/article/content-3396.html


2022年9月28日 星期三

椆櫟柿寄生(楓香槲寄生)

 幾年前曾經在住家附近經常活動的豐村國小,看到一株喬木上頭長出長條狀枝條,感覺很奇特,彼時對植物產生濃厚興趣但認識不多。慢慢地知道那棵樹稱為楓樹,但從未看過這種楓樹葉,當時認為大概是對植物認識不夠,因此不知道它會有此種變形葉子。後來更精準知道它的名稱是楓香。這種情形很少見,久而就之便遺忘這件事。

在台中公園與氣象局台中觀測所接鄰的綠地,看到上頭掛枝條的楓香,勾起往日的記憶。此時對於植物的興趣依然不減,但對它的認識增加不少,但依然未曾見過這種型態。
以「楓香」與「條狀葉」等關鍵詞組合搜尋,無法找到蛛絲馬跡。使用Chrome的智慧鏡頭搜尋拍攝的畫面,自己認識植物來源的主要網站之一「福星花園」,有一個類似的項目「刀葉槲寄生」,比對後不是它,但給了一個尋找方向「寄生」,它或許是一種寄生植物也未必,既然是寄生在楓香樹上,那就用「楓香寄生」搜尋,還真找到這個條目,維基百科的條目為「楓香槲寄生」多一個「槲」字,自栩對於植物認識增加不少果然不假。
它是槲寄生屬(Viscum)的植物,但有桑寄生科或檀香科(Santalaceae)兩種科的說法。維基百科槲寄生屬條目[1]提到,它原是桑寄生科下的一個屬,後併入檀香科,看來這個似乎比較可信。不過可以知道它是槲寄生屬植物就好了,至於是屬於哪一個科,就讓植物學家去界定吧!
回到楓香槲寄生這個題目,很訝異台灣也是它的分布區域之一,或許曾經見過但不知其身分吧。它會寄生於長綠闊葉林中包含楓香與殼斗科等多種植物上。長知識了!





參考資料
  1. https://en.wikipedia.org/wiki/Viscum

台中雙公園閒晃

 以往每週固定到太平一次的行程中,偶爾會藉機彎到台中公園走走,將近一年前中止該行程便未曾到此,所以起碼超過一年未曾到訪台中公園!

早上從豐原騎車到中國附醫辦事情,完事後打算跟來時一般沿鐵路高架下方的綠空廊道回去。離開醫院穿越巷弄準備過三民路口,燈號剛變換需要等90秒,一個念頭閃過,立刻右轉沿三民路往台中公園騎行。剛閃過的念頭是許久未到訪的台中公園就在右前方不遠處,現在立刻右轉,抵達要左彎橫過三民路往公園的路口,燈號剛好換成可以通過。抵達預計的轉彎處時,燈號確實如預期般變換。
不久前騎車抵達中國附醫時,尚未到與他人約定的時間,因此在旁邊的中正公園晃一圈,所以今天等於走跳於台中兩個公園之間。老實說一個具規模的公園沒有水元素,如同沒放鹽巴的料理索然無味。記得中正公園之前好像有水池,可能是為了興建地下停車場而廢除。還好兩種植物讓這個閒晃不至於白走一趟。
鐵刀木

鐵刀木
斑葉菩提

屬高大喬木的鐵刀木,平常枝葉與花果都是高高在上,需要仰頭張望才得以遠眺,公園內垂落在眼前的枝葉花果,方便將它們的身影收入記憶卡內。也看到少見的斑葉菩提,這是人工培育的品種。許久之前建議公園管理單位將名牌由櫸木更改為榔榆,名牌已經拿掉,但正確的尚未放上來。起碼只是沒有提供來此活動者樹木名稱,而不是給予錯誤資訊。像豐原中正公園(怎麼那麼剛好)旁的漆藝館,已經告知植物名牌標示為土沉香是錯誤的,卻紋風不動硬是肯定是正確資訊,真是冥頑不化也害人不淺。
台中公園日月湖水質雖然不是很好,但起碼讓公園景觀更豐富。快速繞了一圈,首先入鏡的是白鶺鴒,然後是日月湖週邊的水景與水中生物。通往湖心亭的橋樑全被封閉,因為年代久遠的湖心亭正在整修。日月湖的水質雖然是優養化的綠色,但活水注入區域水質清澈見底,可以清楚看到魚在水草間覓食的景象。
A






公園週邊參差不齊的建築物,是拍攝公園景象的噪音,很難找到乾淨的背景可以取景。
花二十分鐘快速繞一圈,解年餘之渴,心滿意足地離開。
最近滿腦子都是跟自行車有關的念頭,看到新鮮的項目也會被吸引。抵達醫院週邊停車處看到一處可停位置,隔壁是一輛巨大另一個品牌momentum的自行車,大家熟知的uBike跟這款車神似,它也算是捷安特的淑女車款吧。
很少在街頭看到它的身影,好奇的觀察構造與外觀。跟uBike一樣前花鼓為發電機,供應車燈電源,變速器則改為外變速而非uBike的內變速。




將車子停在氣象局觀測站前的自行車停車架,繞完公園準備取車時,發現風塵僕僕由豐原遛來此的鐵馬,完美的融入到旁邊三台同類的身影中,這是最賞心悅目的自行車模樣。還好剛剛沒有如原先規劃般,由豐原一路騎uBike到台中,再搭公車或火車回豐原,才可以享受如此豐盛的心靈饗宴,以及三十公里的騎車量。

2022年9月26日 星期一

WBR的完美禮物Buffalo bicycle

 楔子

「人飢己飢人溺己溺」,互相扶持是人類有別於動物的重要特性。 幫助他人的方式非常多,最直接、方便與普遍的方式是直接以金錢或財務救助需要的人。 台灣很常見的狀況是造成民眾傷亡的地震,颱風和天然災害過後,各界透過捐贈物資與金錢給予這些受難的民眾,讓他們可以度過難關。也有一群人例如民間搜救團體,透過專業技能出力協助災後搜救與重建。例如民間搜救團體。

上述例子屬於救急,更複雜的是救窮, 需要更縝密的規劃與長時間的協助。例如協助貧窮地區民眾脫貧,所以才會「有救急不救窮」的說法出現。

很多企業家事業有成後,會透過種種方式回饋社會轉為慈善家,最為人熟知的是微軟創辦人比爾蓋茲成立的基金會,每年捐贈龐大金額從事各種慈善項目。企業家轉為慈善家,除了直接以金錢救助外 ,有些企業家會思考被救助者真正的需求,且會以自身的專長甚至企業競爭力核心,協助他們脫離貧窮甚至產生更大的影響,這是最難能可貴的行為。

吃飯的自行車

自行車在二百餘年前拌同其他陸上交通工具現身,如同其初期別名玩樂的馬(hobby horse)所透露的意涵,因其特性與結構使然並未大量生產與使用,也沒有成為主流陸上交通工具。隨著技術進步與製造工藝的成熟,在19世紀末逐漸由原本的玩樂性質轉為平民百姓的代步工具。 

二戰結束世界經以濟蓬勃發展,大量非人力陸上交通工具逐漸成為主流,自行車則逐漸退出主流交通工具的地位,僅在低度開放國家還是主流。

以石化燃料為主的陸上交通工具,在20世紀70年代成為民眾的主要代步工具, 但是道路基礎建設跟不上車輛數量的成長,因此造成不少問題,在人群聚集的都會區問題更嚴重。

除了歷史因素或者是地理環境外,造就荷蘭成為自行車騎乘天堂的還有民族性。荷蘭在該時期跟其他開發中國家面臨同樣的問題,大量增加的汽機車壓縮行人與自行車使用者的空間, 因而透過一連串劇烈抗爭手段,迫使政府嚴肅面對這個問題,並且立法保障行人與自行車使用者應由的路權。

人在地表上移動能力的有無,會對生活產生極大的影響。兩個在農村飼養家禽,透過販售雞蛋謀生的農民,單位時間內可以運送的蛋量可影響生活所需的收益。騎自行車的速度大約為步行的3倍,若每次運輸同樣的蛋量,以自行車運輸工具可以有三倍的效益。台灣尚須繳納自行車牌照稅的半世紀前,筆者小學畢業前夕家中發生變故,因而輟學承接父親遺留的設備,幫人代工機械零件。當時因為年齡限制與家貧,只能以自行車作為送貨工具,幾年之後才換成其他交通工具,所以可以體會自行車對於貧困人家的重要性。

地表上人類使用的各式交通工具,唯一除了購入與維護費用外,不需要其他能源者只有自行車。有別於其他吃電或石化燃料的其他車輛,自行車是吃飯的,因為作為它的動力來源的人類是吃五穀雜糧的生物。所以現代主流陸上交通工具中,最容易入手與維護者非自行車莫屬。很難能可貴的,成功的自行車產業企業家,看到貧困地區民眾的需求,並且以企業專長滿足之。

慈善家

假日分別喜歡騎越野車與玩三鐵運動的F.K. Day與手足兼創業夥伴Stan,基於自身的經驗與當時自行車變速器的不便利性,因而於1987年兩兄弟與友人創辦世界知名自行車變速器製造公司速聯(SRAM),並開始生產改良後的產品。

對於事業經營可以如此成功,.K.將之歸因於創辦人熱愛所做的事情,並認為經營事業不僅僅只是賺錢,而是將為一個更大的目標服務。

2005年南亞海嘯剛發生不久,被這場悲劇深深感動的他,與身為紀錄片攝影師的妻子Leah Missbach Day立刻成立世界自行車救濟組織WBR(World Bicycle Relief) ,希望可以提供受災名眾幫助[1,2] 。籌措資金並交予紅十字會是最直接最簡單途徑,但身為成功企業家的他了解,如果可以改變為利用他們在自行車行業的經驗與能力,以及自行車可能帶來的幫助,或許可以做一些更有影響力的事情。成功的企業家,就是有別於一般人的遠見。

於是他們與一些非政府組織接觸,並提出想法與計畫,但是這些組織認為無濟於事。他們轉而直接到受災地點印度與斯里蘭卡,向當地人提出相同的想法與計畫,沒想到獲得完全相反的答案,當地人認為這個自行車專案將會是一個變革性的計畫。計畫獲得肯定,他們立即選擇世界展望會(World Vision)為夥伴,提供24,400輛自行車給有急需的居民與孩童。這個計畫獲得巨大的影響,使得許多非政府組織鼓勵與懇求他們,在非洲執行類似的專案。

水牛自行車

非洲農村地區的地形通常具有挑戰性且沒有硬鋪面道路,F.K.與WBR團隊很快意識到,當地可以取得的自行車通常只有數個月的壽命,因而決定設計與製造一種堅固耐用,可以真正符合使用者所需的高品質自行車。透過傾聽最終使用者的需求,水牛自行車的堅固耐用且價格合理等,符合騎車人的特定需求。這種專為農村開發地區設計,在具挑戰性地形騎乘的自行車品牌水牛Buffalo因而誕生。望文生義,由Buffalo這個品牌可以猜出它的模樣,有點神似台灣早期的文武車。

這種作法最終成立一家位於模里西斯名為水牛自行車製造商Buffalo [3] ,負責生產、銷售、與維修適合於非洲與中南美洲農村地形的自行車。它是獨立的非營利組織與全資的營利性社會企業的獨特混合體,從事慈善事業也營利,營利所得再挹注回慈善事業。

與巨大有超過30年合作關係的WBR創辦人F.K. Day談到,創立的願景為提供合格自行車給對於運輸沒有太多選擇的人們,自2005年起WBR與巨大攜手在全世界出廠超過67萬部水牛自行車。WBR產品開發副總Andy提到巨大對WBR而言不只是供應商,而是合作夥伴關係,對於整個產品開發設計與製造過程提供協助[4] 。例如鋼鐵車架早已經不是巨大的主要產品,為了配合WBR善舉,自2010年起特別重啟大陸生產設備,協助水牛車的零組件製造。基本運作模式為WBR設計開發,巨大集團生產零組件,並由散佈在世界各地的當地組裝廠內之WBR當地員工組裝的水牛自行車。它是專門為重負荷、長距離、惡劣地形打造的車款,可以在惡劣的地形使用多年,且只需極少且簡易的維護。

其基本規格如下:

  1. 重力沖壓鋼車架與強化型前叉,確保車輛堅固耐用
  2. 後貨架可載重達100公斤,除了載貨外也可以載人
  3. 支架式駐車器,方便貨物上下貨架
  4. 後輪毂剎車器(Coaster brake) 
  5. 鍊條保護片,防止沾汙褲管或裙角
  6. 前後擋泥板
  7. 26英吋輪胎
  8. 標準顏色為黑色
  9. 重量低於50磅

水牛自行車的規格是以過時的自行車標準生產,重量不輕也肯定騎不快,但卻是專門為滿足非洲農村地區民眾代步需求而制定的。略為下彎的上管,讓年僅10歲的學童也可以騎乘,且可以讓穿裙子的婦女,在不露出膝蓋的情況下跨上車子,基本上可以說是滿足全年齡層需求的車子[5] 。

GCN記者實地採訪介紹位於尚比亞首都路沙卡(Lusaka)一處組裝工廠,當地居民技術人員組裝水牛自行車的過程[6] 。

正如其名稱所表達的意涵,堅固的鋼鐵車架與前架,堅固的水牛自行車可以騎乘於極端險峻的農村環境,而且不太需要維修。車架5公斤,整部車大約種24公斤,單速傳動系統適合尚比亞平坦地形。

除了專為落後地區農村環境特製的堅固耐用自行車外,其他搭配的措施,讓整個計畫得到加乘的效果。例如:

- 透過營利與非營利組織的搭配應用,透過購買,捐贈,工作與學習交換等,讓無能力購車與有需要者皆可以擁有自行車。

- 透過在地民眾組成的組裝與維修組織,提供就業機會也培養在地人相關技術。

聯合國於2022年3月15日的大會通過支持把自行車作為應對氣候變化手段的決議[7] ,該決議呼籲聯合國成員國「在發展中國家和發達國家的城市和農村將自行車融入公共交通」,鼓勵聯合國會員國「在跨部門發展戰略中對騎行予以特別關注,包括共享單車服務」。會議中土庫曼代表提到在很多開發中國家,自行車仍被視為運動或休閒工具而非交通工具。她呼籲增加道路安全和對城市基礎設施的投資,促進人民和企業使用自行車。WBR的願景與聯合國的決議不謀而合。

參考資料

  1. FK Day. The Power of Bicycles. TEDxMidAtlantic 2017. https://www.ted.com/talks/fk_day_the_power_of_bicycles?utm_campaign=tedspread&utm_medium=referral&utm_source=tedcomshare
  2. World Bicycle Relief – Changing Lives With Bicycles
  3. Buffalo Bicycles http://www.buffalobicycle.com/
  4. Giant Bicycles. The Power of the Buffalo Bicycle | Giant Bicycles. 8/12/2020. YouTube.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wx6hv1pJMWg
  5. annah Dobson. Bike Check: Buffalo Bike. 6/12/2017. Singletrack world. https://singletrackworld.com/2017/06/bike-check-buffalo-bike/
  6. Global Cycling Network. How Is A Buffalo Bicycle Built? | World Bicycle Relief on GCN. 12/2/2017. TouTube.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ls7eq5JoSIg
  7. https://www.un.org/press/en/2022/ga12408.doc.htm


野外求生放可愛烏龜Timmy一馬

 雖然沒完全看過所有的野外求生節目,就曾看過的節目而言,Discovery頻道9月24日晚上播出的原始生活21天單人版:隻身入叢林(Naked and Afraid Alone: Alone Gary of The Jungle)節目[1] ,首次看到飢餓多日的求生者,竟然會幫一隻到手的烏龜取名字Timmy,跟它建立感情把玩一會兒後放掉,並且還潛入水中伴它游一陣子。剛逮著這隻烏龜,他尚在猶豫是否祭五臟廟之際,自己猜想這傢伙的小命大概不保,沒想到有此等令人意想不到的結果。參加者是被稱為洛杉磯泰山的Gary [2] ,背部有「盡量少吃」 (Consume as little as possible)刺青,這應該是他信奉的理念,節目中他也強調數次。根據可以取得以及他在節目中的陳述,之前參加過4次但幾乎都沒有完賽,原因包括吃壞肚子與吃腐肉與其他隊友衝突因而退賽等。這一集為第一季第二集於2020年一月份首映,紀錄Gary獨自在貝里斯(Belize)單人裸身獨自求生21天的真實記錄。其實這一系列的節目都是一再重複播出,顯然看到的這一次是第N次播出。

資料來源[1]

原始生活X天節目,記得由最初的全裸男女組成雙人版14天開始,之後衍生多人的40天版,祼身求愛21天,以及單人版等。雖然沒有艾德或貝爾野外求生的張力與精采程度,除了不倫不類的祼身求愛21天版之外,也是自己很喜歡的野外求生節目。兩人與多人的情境,可以看到陷入困境時人類本性的顯現。除了艾德的單挑荒野系列節目,其它的節目旁邊均有攝影與後援團隊,負責求生期間的紀錄工作,以及有必要時介入救援,特別是醫療救援。除非求生者陷入有立即危險的情境,這兩種團隊基本上扮演旁觀者角色。節目中有求生者與旁白者的聲音,求生者陳述過程中主觀的內容,旁白者則大多是客觀事實的陳述。

根據自己最喜歡的求生專家的說法,求生情境中最重要的事情是生火、尋找或建立庇護所、取得飲水、以及食物。相信所有的節目參加者,肯定都有這種觀念與能力,但進入真實情境中,大部分都會走鐘。

不過Gary卻似乎很得心應手,首先是紮營在容易取得水源的處所。其次他感覺似乎有下雨的風險,立刻著手搭建一個簡單的避難所,並使用打火石生火,因此第一天就完成求生必要的其中三要素。老實說,只要上述三要素可以不失溫與脫水,即便躺平21天也不會餓死,有時為了取得食物反而會失去更多熱量。

不知是否節目單位刻意安排,Gary主演的這一集是緊接在以失敗收場的裸身男女雙人組的原始生活21天節目。平平是二十一天,兩人組成的團隊,一開始跟所有多人參賽的節目場景雷同,都是信心滿滿的相見歡畫面,然後相敬如賓地合作張羅求生大小事。然過了幾乎無法入眠的第一夜,開始出現生理上與情緒上的問題,除非出現找到豐盛食物或其他可以振奮人心之事,通常會越來越劇烈。此時兩個最常見的情境是兩人中出現一位EQ特別好者,可以克制自己的情緒與接納他人的情緒,這種情形通常可以兩人完成任務。另一種情形是有人先退出,另一個人接收所有的求生資源,獨自繼續求生,通常也可以完成比賽。而這一集卻是最差的狀況[3],相處不到幾天,就因為庇護所建造的問題發生嚴重的衝突,隔天女生Molly興起退賽念頭,不久也確實退出比賽。主辦人好意詢問男生Nathan是否願意跟退賽者說幾句話,他短暫思考後向女方道歉,女方也欣然接受,看似不完美中的好聚好散。精力充沛點子很多的Nathan,沒兩下也因為太靠勢,爬到一株非常高大的椰子樹上摘椰子,結果椰子沒摘到卻弄得滿身上,沒兩天也跟著退賽。這一集是看過這類型節目中,對於庇護所最輕忽者,竟然是以架高的起居空間的下方,也就是床鋪下方作為遮風擋雨之處所,沒下雨睡在高架床上,下雨則躲在床下,可想而知不用說身體會淋濕也會弄得全身泥濘不堪,甚至在Nathan退賽前都沒搭可以遮雨的庇護所,真是有夠蠢的。

主辦單位會對每一位參加者評量參賽前後的PSR指標,若挑戰成功PSR會上升,失敗則會下降。原始生存指標PSR(Primitive Survival Rating)是評估下列三項內容而定,最高可能是10分:

  • 頭腦敏銳度(Mental Acumen)
  • 野外經驗(Experience in the Outdoors)
  • 具備的技能(Developed Skills)

這兩位棄賽者都是由原先的6點多降為5點多,而Gary則是由8點多上升到9.5幾乎是滿分。這兩集的內容我認為PSR指標非常合理。

除了Gary的這一集外,所有參與者都會讓到手的可食物入口,因為野外雖是野生動物生存大本營,但幾乎很難可以赤手空拳取得,可以赤手空拳取得的幾乎都是只能塞牙縫的蛋白質。但是在多日未進食,餓得幾乎前胸貼後背之際會放走烏龜Timmy,還鼓勵它尋找另一半相陪,真的是需要有高人一等的EQ。其實在這一集中,Gary也讓到手的蛋白質下肚,包括讓他稍微猶豫的兩顆微小鳥蛋。他在尋找過程中先發現前方一隻鳥,鳥離開後才看到這兩顆鳥蛋。讓兩個如鼻屎般尺寸即將現身的小生命下肚,卻放走可提供更多熱量的烏龜,也是頗為奇怪的思維。

參考資料

  1.  IMDb. Gary of the Jungle /Episode aired Jan 12, 2020. https://www.imdb.com/title/tt11622052/
  2.  http://garygolding.com/
  3.  原始生活21天第8季:意見相左(Naked and Afraid S8: Opposites Don't Attract). https://www.imdb.com/title/tt19245446/

2022年9月23日 星期五

登山布條存廢問題

 TVBS新聞出現一則跟登山布條有關的事情[1],綁不綁布條見仁見智,各自都有一套可以自圓其說的理由,這類論戰新聞三不五時就會出現[2]。

去年與友人走一趟妹原山[3],由武界山到妹原山之間大約6公里的里程中,發現好幾處曾經被當成營地的開闊處,有一些尚可看到搭帳篷綁在樹上打包帶,造成樹幹上非常深的勒痕,真是令人心痛。環保人士對於登山布條綁在樹木,影響它的生長並非無的放矢。不過通常登山人士所綁的布條,一般都沒有綁得很死,所以樹木在成長過程中,應該會利用它的力量撐開。如果樹木長得比較慢,或許它還沒有大到足以有被勒脖子的感覺之前,這個布條已經腐爛掉了。所以兩者都沒有錯,關心環境的人士所提出的質疑,也是有他的觀點。登山人士對於綁布條的需求跟必要性,也是有所堅持。

再來如果某一個地方已經有布條,之前的人會綁這個布條,表示這個地方應該是比較容易造成迷惘的地點,所以綁上布條。如果這個布條的狀況還好,應該就不用再綁上新的布條。有些登山社團會在布條上印上社團名稱,所以再錦上添花綁布條,似乎有打廣告或灑泡尿到此一遊的嫌疑,這也是不足取的做法。

頗為贊同報導中某一協作的看法[1],布條不一定可以引領回到登山口,但至少表示曾有人走過。他建議可以由政府規劃布條形式,例如用不同顏色布條代表不同的意涵等。因此一個折衷的辦法就是,使用可以自行腐爛的材質,以及在綁的時候不要打死結,讓樹木若真的生長到受布條影響,也可以把布條撐開。

綁步道的主要目的是怕迷途,山友迷途會啟動搜救程序。搜救工作除了警消單位外,由民間登山社團組成的中華民國山難救助協會,是最主要的支援單位。既然山難救助協會是由全國有註冊的登山社團組成,又是協助搜救的主要單位。大多數人也認為登山布條等標記可以減少迷途事件,那是否由該協會規劃一套布條使用規則,建議各登山社團使用,或許是一個可行的兩全其美辦法。

近幾年很喜歡跟幾位山友走冷門中級山,前人闢建的步道,一段時間便會不明顯,特別是適合植物生長的春夏季節。行走其間即便攜帶專業GPS導航機,有時也會不太確認行進動線的情形,此時前人留下的布條就是最好的指引。而且誠如報導中協作所言,看到布條即便是已經陳舊不堪,也會覺得較為心安,因為曾經有人走過,而且是綁布條者認為此處為適宜行進的步道。

只要喜愛山林活動者有心,肯定可以找到一個大家可以接受的折衷辦法。


參考資料

  1. 黃瀞瑩 鍾尹倫。登山布條「避迷路」掛不掛? 藍天隊遭檢舉。9/21/2022。TVBS新聞網。https://www.msn.com/zh-tw/news/national/%E7%99%BB%E5%B1%B1%E5%B8%83%E6%A2%9D-%E9%81%BF%E8%BF%B7%E8%B7%AF-%E6%8E%9B%E4%B8%8D%E6%8E%9B-%E8%97%8D%E5%A4%A9%E9%9A%8A%E9%81%AD%E6%AA%A2%E8%88%89/ar-AA124FsY?ocid=msedgntp&cvid=b97cf1ad54d9469d998a64d2bfc280a3
  2. 邱德祥。外籍山友拆布條引論戰 張景森也參戰。6/20/2022。聯合新聞網。https://www.udn.com/news/story/12395/6401605
  3. https://www.ylyds.com/2020/05/blog-post.htm

2022年9月20日 星期二

躺平主義

 最近閱讀過程認識幾個類似的流行詞「躺平主義」、「安靜辭職」與「安靜解僱」。「躺平主義」認為奮鬥無望,乾脆過只求溫飽生活,不汲汲營營於功成名就輝煌騰達。「安靜辭職」表達上班族,特別是年輕上班族,只做好份內的工作放棄積極進取,以取得工作與生活的平衡。「安靜解僱」則是雇主回應員工「安靜辭職」的作為,讓員工不好受最後自己拍拍屁股走人。

「這是最好的時代,這是最壞的時代」,是狄更斯知名作品《雙城記》內膾炙人口的一句話,不論處於任何時代任何地點,這句話都能適用。尚在學校服務期間,偶而會跟學生聊到,自己所處的年代大學畢業生月薪約2~3萬,台北民生東路與敦化北路附近新蓋的七層樓電梯住宅,三房兩廳大約三十坪左右格局,時價大約在7~8百萬間,所以在台北精華地區購買住宅並非遙不可及的事情。三十年過去,大學畢業生月薪大約3~4萬,但三十年前不需千萬的住宅,現在起碼十倍的價差,對於受薪階級這個房價就真的是遙不可及。既然收入永遠感不上房價,購屋是遙不可及的夢想,那起碼讓生活舒服一點吧,沒了財富至少可以改善生活水平。對於這些躺平族而言,現在是最壞的時代,甚麼東西都漲就是收入不漲。然而也有許多人選擇不當躺平族,而闖出一片天空者,對他們來說這反而是最好的時代,因為所擁有的專長恰是當前職場最缺者,也恰好可以進入夢幻公司,領取令人稱羨的收入,也過著有質感的生活。例如台積電、聯發科、谷歌、蘋果等著名高科技公司的從業人員,就是大家熟知的例子。
然而平心而論,這一代的年輕人所處的年代,確實跟上一代有相當的差異。台灣俗語「願意當牛,不信沒有犁可以拉」 ,只要願意付出時間與勞力,一定會有成就。上述觀點在知識經濟的時代行不通,願意當牛當然有犁可以拉,問題是現代年輕人不太願意當犁田的牛,因此才需要數十萬外籍移工填補空缺。年輕人願意當牛犁不會遭受風吹日曬的田,也就是服務業,收入當然會不如意。
大學全面開放後,台灣出現一種說法「滿街都是大學生不可怕,可怕的是只有你不是」。接受高等教育確實是翻轉社會階級的途徑,上一代很多人俯拾皆是由這個方式翻轉階級的例子。然而高等教育的質隨著量變化,很多大學畢業生本職學能並未達到一般認為的水準。以前在課堂上對於不用功的學生,有時會以若不具備該有的本職學能,拿到的畢業文憑比衛生紙還不如,衛生紙至少可以擦屁股,文憑紙則一無是處。至目前為止文憑至上的觀念,仍根深蒂固於民眾心目中,大學畢業甚至取得博碩士頭銜,代表更有能力更能受社會敬重。
然每到選舉總會出現跟學歷相關的怪事,今年卻特別多。這期間最引人注目者非即將卸任新竹市長,準備參選桃園市長的林志堅,為了這個選舉,接連被拔掉台大碩士與中華大學碩士頭銜莫屬。雖然當事人信誓旦旦絕無抄襲情節,然學術界雖不乏選邊站的學術買辦,但畢竟是少數,處理眾人目光焦點具爭議性的學術事件,其結論是值得信任的。被打趴在地的一方絕不甘心,因此發起潑糞大賽,互相揭開對方可能的瘡疤。在學校服務期間,對於學生畢業專題製作的把關標準,報告內容會比專題製作內容要求嚴格,當時自己最喜歡講的話是「你能保證永遠不會選總統?」一但你想選,過往所有事情均會被攤在陽光下檢驗,特別是白紙黑字寫下的報告。事過境遷,專題製作內容無從追查,唯有專題報告會被仔細檢驗,因此報告一定不要怕麻煩要好好寫。可想而知,這些被揭瘡疤者皆非我的學生。
話說回來相較於同年紀者,雖是形勢比人強造成的無奈,自己也是躺平一族,退出職場大部分時間躺在彈丸之地的容身處所,過著自栩為悠閒退休生活,老實說阮囊雖羞澀,無法達理財達人所稱的經濟自主,然還在不需縮衣節食下過清心寡慾生活,這種暮年躺平生活也是不錯的選項。

2022年9月19日 星期一

由七五計劃電影談生命長短

80年、960個月、4160個禮拜、29200天,上述四個數字單位不同,但都是指同樣長的日子,是現代國家大約的平均壽命。受到《人生四千個禮拜》這本書的啟發所產生的聯想。相同的長度用不同的單位會有不同的感想,且感想會因人而異。2萬9千多天感覺人生好長,4千個星期則感覺短很多。長短只是生命的某一個面向,還有其他面向,疾病纏身或無大病痛終老,養尊處優或奔波勞累過一生,樂觀知足或貪得無厭過一生等等,是生命的其他面向。
日本最近上映Plan 75(台灣翻譯為 七五計劃)電影掀起一番話題,很發人省思。


國民壽命延長是一國富庶的象徵之一,先進國家莫不以國民平均壽命名列世界前茅而沾沾自喜。不論王公貴族或販夫走卒,人總希望可以活久一點,不論生活多麼不如意與潦倒,「活著就有希望」給了活下去的勇氣。
平均數是一個統計問題,國民平均壽命80歲,不代表人人都可以活到這個歲數,更不代表過了這個歲數命就沒了。根據媒體報導2021年9月截止,我國百歲以上人瑞共有4721人較2020增加679人,其中女性最高齡為118歲,男性最高齡為112歲,女性人瑞為男性的1.45倍。按照這個趨勢,2022年的人瑞數量應當會超過5000人。
其餘的年紀都不算,也將人瑞歲數訂在100歲,那表示有5000人只活了60歲,平均後才可以得到平均數80歲。所以說每一個人可以活多久都是一個變數,平均數只能說是一個期望值罷了。一個人活得久也要活得好才有意義,活得久但活不好是一種折磨。
醫學進度,以曾經令人聞之色變的癌症而言,只要能早期發現很多都可以治癒,或者存活相當的時間。按照目前醫學進步的趨勢,人類平均壽命逐步推升是可以預期的。家有一老如有一寶,智慧會伴隨年齡增長。雖然智慧可以透過很多管道傳承,有親身經驗者的親自傳承助益會更大。
然二次大戰迄今的七十餘年間,人口結構產生極大的變化,也使得長壽似乎不再像以往般受到祝福。不論是印象或實際狀況,日本是全世界最長壽的國家,根據媒體報導平均壽命大約為83.7歲。跟平均壽命息息相關的另一個重要數據是65歲以上人口數 日本在2021年達到3617萬 佔總人口比例的28.7%。
隨著平均年齡的推升,人口結構也產生重大的改變,由以往很多青壯人口扶養少數老年人口,變成青壯人口持續減少,而老年人口穩定增加的逆轉情形。這讓照顧者所需付出的經濟與精力,與被照顧者所能獲得的照顧能量也產生重大的轉變。
滾石和其他四個兄弟姊妹共同照顧媽媽,雖然她大小病痛不斷,每週固定三天的血液透析,以及其他因素就診,上班日期幾乎可以說每天上醫院。但因為人多好辦事,不論是照顧上精神的付出或經濟負擔,雖然沒有足夠的保險支應,都是在可以接受的範圍。
輪到自身這一代,環顧週邊年紀相仿者,二個孩子是最普遍,一或三個則比較少。即便是有三個子女,待我輩這批戰後嬰兒潮進入需要人協助的歲數,照顧者所需付出的精力與經濟壓力肯定會多很多,他們自身也將面臨比現在的照顧者更多的生活壓力,被照顧者必須要有所體認。自救他救,被照顧者必須要先強化照顧自己的實力。可以從兩個面向看這個議題。
首先是維持健康的身心狀態,直到人生終了。活了96 年頭的英國女王伊莉莎白二世,逝世前兩天還公開任命新的首相特拉斯,是最佳的典範。雖然統計數據揭示台灣人逝世前平均臥床時間達七年,但這只是一個統計數據,每個人的實際狀況都不相同。若每一個人都可以體會被照顧者與照顧者未來所面臨的問題,將會逐漸加劇,因而提前做準備,相信包含這個平均臥床時間在內的狀況都可以改善。因此好好照顧身體,讓身體機能盡量維持可以自理的狀態,減少需要他人介入照顧的時間,是未來的被照顧者,在需要被照顧前可以努力的方向,這也是包含政府在內社會各界努力的方向。
其次,如果因為某些原因還是需要被照顧,而且需要相當長的時間。避免需要擔負照顧責任的親人負擔沉重,另一個可能的途徑是經濟能力可以讓照顧者不需要太費心。這一部分包含足夠的保險,例如醫療與長期照護險,或是擁有足夠多的退休金。一但需要被照顧的情形出現,可以動用事先準備的保險或退休金,委由專業照護機構介入照顧,子女與晚輩只是從旁協助,這是另一個可能的方法。
七五計劃電影提出被照顧者第三個選項,過了七五歲可以選擇是否結束自己的生命,政府甚至透過某些內容鼓勵民眾考慮。75歲是一個數字,不知導演為何會選擇這個數字。根據電影情節並非人到75 歲非得參加計劃不可,而是到了這個年紀,就合法可以享受政府提供獎助的這個方案,因此當然也可以是日本平均壽命的83歲。台灣人逝世前平均臥床時間達七年,日本即便比台灣好應該也相去不遠,以平均83歲壽命減去7年得到76歲,因而導演使用75這個歲數,過了這個歲數需要被照顧與生理病痛均會增加,因此政府法令賦予過了此歲數國民選擇權。
美國總統拜登上任時被任命為冠狀病毒顧問委員會 16 名成員之一的Ezekiel J. Emanuel,年長自己4歲具備醫學博士背景的他,於2014年在大西洋月刊上發表一篇頗具爭議的文章,標題為「為什麼我希望在75歲時死亡」[2],文章發表之際他時年57歲。他被任命之際記者曾問他對於活75就夠了這件事的看法是否有改變,方才知道有這篇文章。內容敘述他的想法,與親朋好友反對的態度與看法。對於活多久每一個人在不同的時期有不同的看法,承平養尊處優時期,期望歲數理當多一些,兵荒馬亂戰爭連年或災難頻繁瘟疫大流行時期,期望歲數會理性些。相信他逼近該歲數時,應當會重新審視這個18年前的理念。
不論是電影的情節或醫學博士的見解,自己都頗為認同,只是期望值低多了,只要一甲子就夠了。跟前面的論述一樣,並非到了這個歲數就可以了結人生,而是要確實地體認生命有限,更需要好好把握有限的生命。以一甲子為分水嶺,自己將之前與之後分別稱為遞減式  vs 疊加式生活。
人是否活得越久越幸福,「活得不耐煩」是否並非一句罵人話語,而是某些人的真實感受?
羅賓·威廉斯主演主演的變人(Bicentennial Man)電影[3],內容非常棒的科幻劇情片,描述於2005年被啟動的居家服務型機器人安德魯,在過幾個小時就屆滿二百歲之際,在法庭宣讀他正式成為人類且為有史以來壽命最長者之前,停止生命運作機能。而讓他起心動念並付諸實行以脫離長生不老機器,轉變僅能存活有限時間的生命形式的最大動力,是法庭剛宣布為他合法妻子的波夏,她也在幾分鐘後,在另一個有人性的服務型機器人協助下,追隨她的愛人而去。
另一部鐘點戰(In Time)電影[4],影片中高齡105歲看似年輕的富豪亨利,活膩了太順遂又長生不老的人生,因此將手頭剩餘的116年歲月送給富豪Henry Hamilton,僅留下5分鐘,好執行他喜歡的生命結束過程。這兩部電影探討生命長短與意義之間的關係,大多數人都希望長生不老,但真的可以長生不老時或許不是原先想的那麼一回事。
某些科幻小說或電影,探索人類對於長生不老的渴望,以及如何透過科技來實現,然而真正可以長生不老時,反而會覺得周而復始一成不變的生活方式很無趣。或看到深愛的人一個個老去,反而不想要長生不老了。
滾石最近領悟出「熱愛但不眷戀生命」的道理,熱愛生命所以盡情享受生命中的分分秒秒,但也體認到生命無常終究有結束,不管生命終點何時到來,因為已經盡情享受生命中的酸甜苦辣,所以不會有所眷戀。

參考資料
  1. 邱芷柔。百歲人瑞歷年新高 今年增679人。 10/13/2021。自由時報 。https://news.ltn.com.tw/news/life/breakingnews/3702687
  2.  Ezekiel J. Emanuel. WHY I HOPE TO DIE AT 75. The Atlantic. 2014/10.https://www.theatlantic.com/magazine/archive/2014/10/why-i-hope-to-die-at-75/379329/
  3. 變人Bicentennial Man (film)。https://en.wikipedia.org/wiki/Bicentennial_Man_(film)
  4. 鐘點戰In Time。https://en.wikipedia.org/wiki/In_Time

2022年9月18日 星期日

職場壓力與睡眠

 兒媳帶剛滿月的孫女首次返家,閒聊間兒子說晚上不知道會不會吵到你們。他是多慮了,都可以把你拉拔到成家立業,怎會說被人生必經的歷程吵到。他會有此顧慮是目前尚在媳婦娘家休養期間,某次半夜嬰兒哭聲吵醒身體不適的外公,還好不久可以繼續入眠,睡眠沒有受到嚴重干擾。

延伸這個半夜被吵醒的話題。根據自己的經驗,睡眠被中斷能否繼續入眠,端視心中是否有牽掛而定。無憂無慮進入夢鄉,半夜被尿意中斷睡眠,完事後旋即可以繼續跟周公打交道。心中有罣礙,很常有機會半夜醒來,當然也包含尿急的因素。醒來後通常不太容易,或需要很久時間方可入眠,這通常會讓煩心的事情加劇。擒賊先擒王,不要擔心睡眠被中斷,而是要找出中斷睡眠的原因,特別是帶著心事入眠的情形。
上班族的壓力來源很常來自於工作,可能的原因是工作負荷加重,本職學能跟不上工作內容的改變等。其次是家裡因素,這些都需要自己或他人協助下克服。以親家公的狀況,推估先前身體不適來自於工作壓力過大,引發身體潛在疾病,導致非常不好的後果,還好退休後壓力來源消失身體逐漸康復。
另一半近幾年飽受身心之苦,側面了解部分原因來自工作壓力。離開職場滿四年,雖然身心狀況雖然沒有恢復惡化狀況減緩,間接佐證工作壓力的影響。
反觀自己則是另一種狀況。在非主觀意願下被迫離開職場,照顧家人成為主要工作。原本得心應手的規律教學與研究工作,外加通勤過程之便,外掛喜歡的戶外活動與生態觀察,更是額外收穫。然離開職場讓這些享受嘎然而止,反而增加心理壓力,甚至懷疑人生的意義。還好從小開始不順遂的人生,讓自己練就一身適應環境變化的能力,迄今為止總是能關關難過關關過。

2022年9月16日 星期五

登山界不平靜的九月天


 9 月時序進入秋季,跟前兩個月屬於盛夏的月份相比,秋高氣爽更適合戶外活動。然今年九月山岳界卻頗為不平靜,短短一個星期內,相繼發生共三起的墜谷身亡事件。這三個事件發生的位置都不是百岳的危險路線,卻不約而同均為墜谷的不幸事件,令人不勝唏噓。9月5日八人登山團攀登郡大山,一名女隊友因上廁所不慎墜谷身亡[1]。9月10日七人登山隊伍由東埔入山,預計走八通關古道攀登玉山。出發後二小時押隊的山友不幸墜落溪谷身亡[2]。9月11日一名法官與妻小共四人攀登著名百岳武陵四秀的桃山與池有山,卻因迷路自行探路卻不幸墜落而身亡[3]。

跟兒子聊天過程時,他提到法官爬山墜谷身亡事件,這是這幾天很醒目的社會新聞,主要是意外者的身分具新聞性。事故發生的山岳是自己人生的第二座百岳,第一座是它旁邊險峻許多的品田山,這兩座山岳外加桃山與喀拉業山合稱武陵四秀。因為曾跟兒子提過,自己爬武陵四秀時發生可能迷途狀況,卻立刻止步並連絡駐警單位,因而得以順利脫險,所以他才會在聊天中提到此事。
十五年前應同事之約,三人組團攀登武陵四秀。這之前未曾爬過大山只在郊山活動,老實說搞不太清楚內容,也不懂得俗稱登山行政的申請程序。
當時是利用春假期間的非清明節時段前往,此時天氣已經比較暖活,人潮也不會太多,預計以三天的時間攀登武陵四秀的四座山岳。前一天傍晚從新竹出發,由宜蘭經台七甲線前往武陵農場。
典型的天氣,在思源埡口之前路上盡是濃霧,同事車子性能不是很好,且擋風玻璃不乾淨,幾乎無法看清前方數公尺遠的路況,車上三人膽戰心驚地在濃霧中分別握方向盤與幫忙看路況,緩慢地行駛,直到過了埡口濃霧才消去。
抵達武陵農場已是深夜,在停在停車場的車上過夜,老實說根本很難入眠。沒多久便起身整理與用餐,摸黑開始自己的百岳處女秀。
從登山口到法官迷路的三叉營地間的六公里陡坡,確實給了自己震撼教育。更甚者是幫另一位年長的同事背大約二公里的重裝背包,因為他幾乎無法順利攀登,自己只好不知死活地出手相助。午後抵達興達山屋,改為輕裝攀爬人生第一座百岳品田山。
第二天離開山屋後攀登第二座百岳,也是法官迷路之處池有山。接著經由鞍部於午後抵達桃山。原本預計在桃山山屋過夜,隔天走完喀拉業山後下山。但抵達山屋後規劃行程的同事卻說,山屋太冷他的睡袋不夠暖活,打算立刻走喀拉業山,回來後便下山不在山屋過夜。領隊如此規劃,毫無經驗的隊友無權置喙,自己跟著走一趟喀拉業山,另一位同事待在山屋放棄。
回到桃山山屋整理完畢啟程下山之時,已經接近傍晚。回程雖是下坡卻因為坡度大,步道石階跨距大,加上壓縮行程無法讓身體恢復,因此痛苦不堪。特別是在之字型的防火巷路段,感覺已經走很遠了為何里程柱上頭的數字變化卻差很多,幾乎沒甚麼變化,心裡更是著急。
天完全變黑後,森林內的住戶開始活躍,到處傳來不熟悉的各種生物叫聲,某些聽起來怪恐怖的。在一處可以聽到瀑布聲的位置,對於前方的路況產生不確定感。看起來應該是正常步道的路線,方向卻是往上,另一條符合下山趨勢往下的路線,比較不像是步道。此時帶隊的同事早已經不知往前衝到哪兒了,自己跟年長的同事兩人面面相覷不知該如何是好。只好停住腳步思索後續該如何。思考過程中查看手機有微弱信號,因此撥了110。經過數次轉接與武陵農場警備隊通上話,向對方描述自己所處位置的大概情形。對方告知往上的路線是正確的,可以繼續前行。得到這個答案便繼續往出口移動,在進入看起來是武陵農場開墾區外圍不久,警備隊的車子也抵達,結束這段驚慌的行程。一遇到駐警隊人員開口便道對不起,麻煩他們來幫忙,他們卻以這是正確的做法回應。
當時在三叉營地與池有山間迷路的法官,若不要嘗試自己找路,而是立刻透過通訊工具尋求協助,應該有機會避免憾事發生。
藉這個機會告知兒子,登山過程若發生迷途,需要立刻停止前進,不要嘗試單獨找路,且立刻透過通訊工具尋求外援。若真要移動也必須團體移動。而且一但跟外界連絡上,等待救援過程中絕對不要移動位置。若因為某些原因,例如遇到強風豪雨必須尋找庇護處,也必須告知救難人員新的位置。
另外也告訴他,秋天爬山另一個更容易遇到的危險是被虎頭蜂攻擊。秋冬之際虎頭蜂準備過冬食物,攻擊性最強。這段期間遇到虎頭蜂必須小心翼翼地離開,絕不可大動作驚動蜂群。

參考資料
  1. 林炫均。南投郡大林道山難!女上廁所墜70米山谷 頭部重創慘死。TVBS新聞網。9/5/2022。https://news.tvbs.com.tw/local/1897721
  2. 江良誠。八通關山難 押後隊員墜谷亡。聯合新聞網。9/11/2022。https://udn.com/news/story/7320/6603397
  3. 趙麗妍。法官陳伯均登山墜谷 上午直升機吊掛遺體下山。中央社。9/15/2022。https://www.cna.com.tw/news/asoc/202209150037.aspx

2022年9月15日 星期四

商業週刊封面與自行車的聯想

圖片來源[1]

自從二年前開始導覽自行車以來,不僅透過Google快訊訂閱跟自行車相關的報導,也對導覽過程中會提到的字眼很敏感,有時候甚至會有走火入魔的感覺。

在Kobo電子書閱讀器看到這一期商業周刊,被封面上的「黑暗」、「德國」與「1817」幾個關鍵字吸引。這幾個詞跟自行車有何關聯?較為人熟知的事情為,目前普遍認知的第一台自行車是德國人德萊斯於1817年發表的「跑步機」。這句話包含「德國」與「1817」兩個詞。那跟「黑暗」有何關聯?
具有創新發明精神的發明家德萊斯,對於溜冰技巧熟悉,也熱衷於創造不用馬匹的交通工具。由1812年開始因為拿破崙發動的戰爭而引發的農作物欠收,造成食物價格飛漲,不僅威脅百姓的飲食,馬匹與其他家畜的飼料的影響更巨。1815年坦博拉火山爆發,火山灰影響隔年的氣候,導致歐洲成為沒有夏天的一年,讓食物的問題雪上加霜,也可以說1816年歐洲處於黑暗的時期。這激發德萊斯發揮自身的發明精神,利用當代已發展或是出現的技術,融合自身的經驗,而在1817年創作出現代自行車雛型的跑步機。這個陳述中出現1816年的「黑暗」,促使德萊斯來年創作出第一台自行車。
不知是否有人接受這個說詞,自己倒是覺得似乎有幾分道理!

參考資料
  1. https://ibw.bwnet.com.tw/MD_Magazine/2022/09/5a760d2d-d75e-22a8-0b83-2f8a5df1351b.jpg

2022年9月3日 星期六

確診後解隔離的探討 : 7 或 10天?

 確診第六天快篩仍陽性心理甚是緊張,特別是看到或聽到有人四天便轉陰性,更是擔憂不已。

台灣現在的政策確診者居家隔離「7+7」,7天居家隔離後+7天自主健康管理。居家隔離七天,滿七天不用快篩陰性可以直接解隔離,進入下一個七天的自我管理階段。

確診第一天瘋狂搜尋網路資料後,被滿坑滿谷的資料狂炸,老實說沒甚麼用處,為了自己與家人的健康還是得乖乖的執行隔離與治療。瘋狂搜尋資料,只是降低剛得知確診時的焦慮罷了。

終於熬到第六天,懷抱一絲絲希望快篩,雖然陽性符合預期結果心情仍然低落,特別是強颱在台灣東部外海徘徊,不好的天氣讓情緒更凝重。

忍不住再度搜尋資料,想知道滿七天快篩仍陽性的情形,為明天可能的結果預做準備。

今天的搜尋過程比較理智,不若剛確診時被聳動的標題牽著鼻子走,看到一篇文章似乎有參考價值[1]。該篇文章引用一張美國的研究論文所繪製的圖形,表示新冠病毒傳染力最高的時間點介於「發病前三天到發病後七內」。想進一步了解內容,因此以該研究論文截圖上的資料搜尋,找到該篇原始論文。

該篇論文的研究人員想要了解病毒傳播方式與染疫的病人具傳染力期間等問題,以人工方式搜尋2020/1/1~2020/9/7期間,電子資料庫內跟COVID-19相關的論文與文獻。研究結果論文全文於2020年9月份上線[2]。

下圖說明:
  1. 垂直軸(Y):表示Ct值,:愈高表示Ct值愈小,傳染力愈大
  2. 水平軸(X):表示症狀出現的天數,症狀出現當天為0(垂直虛線),出現症狀前為負(-)值
  3. 虛線曲線:表示免疫功能正常、有症狀的成人的傳染期,可以看出具有傳染力的期間為症狀出現前三天到出現後七天為止。
  4. 實線曲線:表示呼吸道病毒載量隨時間的變化情形。此圖的意義在於即便沒有傳染力,染疫者身體仍有相當病毒量。

資料來源[2]

這份資料是自己以比較嚴謹的態度看待確診傳染期的第一篇學術論文。有了這份資料以及台灣醫師的解讀,對於滿六天仍陽性稍微釋懷些。然而這是將近二年前的資料,為了想了解近期的變化,繼續搜尋相關資料。網路上不論學術或媒體文章真是滿坑滿谷,還好在一個名為verywell health網站找到一篇較為通俗的相關文章[3],這是一位去年剛畢業於史丹佛大學新聞系,在學期間曾擔任該校學生報紙史丹佛日報主編,目前就讀於哥倫比亞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班的記者所寫的文章。該文章也提到美國CDC人員所做的研究結果。作者的背景以及該網站的內容,讓自己覺得這篇文章具有相當參考價值。

2020年9月上線的論文[2]中並未提到研究資料取自那些國家的多少篇文章,但Ingram的文章則明確說明出自17個國家的113個研究結果,顯然台灣的醫生是參考這篇文章。

Ingram會寫這篇文章,應該是2021年12月美國CDC宣布新的隔離政策,將隔離期由原本的10天改為5天。這個新政策當時引發人們的疑慮,隔離5天夠嗎?因而引發該記者的研究動機。

她自己也根據研究的結果,繪製一個類似的傳染性對確診時間的曲線圖。

圖形說明:
  1. 圖形中深青色的部分是感染期間,兩邊比較淡青色部分,分別是感染前與感染後
  2. 垂直軸(Y):表示病毒載量
  3. 水平軸(X):表示暴露(接觸確診者)於病毒後的天數,接觸日為第0天。大約在第五天位置處的垂直虛線為發病日期
  4. 橫跨曲線的兩條水平線,標示(Threshold for positive rapid)的上面那條,表示可能快篩陽性的區間。標示(Threshold for positive PCR)比較長的下面那條,表示可能PCR陽性的區間。
資料來源:NEJM, Lancet, BMJ
資料來源[3]

她的資料分析結果類似,Omicron有比較短的潛伏期,大約在2~4天,這表示一但暴露於感染風險,病程的進展較為快速。不過症狀通常與傳染性不一致,通常在症狀出現前1~2日就有傳染性。

文章結尾她給了一些建議:

  1. 快篩陽性,隔離到症狀消失或滿十天
  2. 若5天後快篩陰性,極有可能不會再傳染,因此只要依據CDC的建議方式戴好口罩,應該就可以解除隔離。

既然都找到這裡,順便進入美國CDC網站查詢相關資料[4]。網站內一則標題為「COVID-19確診民眾的隔離與注意事項」文章,得到一些額外的資訊。

首先是天數計算,不論快篩陽性為何時,症狀出現日為第0日。自己是快篩陽性與症狀出現同一天,所以沒問題。若症狀於快篩陽性後二日才出現症狀,則以症狀出現日期為第0日。第一日是指症狀出現後滿一天稱之,也就是症狀出現後的隔天。

解除隔離條件

  1. 若沒有症狀,則於五天後解除隔離
  2. 若仍有症狀,但在不使用退燒藥之下,超過24小時沒發燒且症狀持續改善中,則可以解除隔離。若滿五天仍然持續發燒,則需要持續隔離直到上述條件符合為止。
  3. 不論何時解隔離,在11天之內盡量避免接近容易被傳染的人群。

自己的結論

  1. 快篩陰性與隔離滿七天是AND組合,兩者皆須符合。
  2.  若很不幸持續陽性,則至少要隔離十天。
  3.  希望自己符合常態分佈

後記
指揮中心規定隔離滿七日可以不用快篩便進入第二個七天的自我管理,然而身為確診者又有體弱家人的自己,依然採取比較嚴格的作法,只要快篩沒有轉陰性,仍然嚴格執行隔離程序。
結果是滿七天仍然陽性,滿八日兩條線依舊毫不含糊地清晰現身。
忍不住再度查詢隔離滿七天快篩仍陽性的事情,各方說法差異頗大[5]。指揮中心認為隔離滿七天,可以不用管快篩結果可以直接放心出門。比較保守的看法是隔離滿十天,快篩陽性的機率仍然很大,若沒有症狀、快篩線條很淡或等很久才出現兩條線,可帶口罩安心出門。
既然還是陽性,而且自己前兩天也打定主意隔離滿十天,那就等到D10再做定奪,反正自己早已打定主意如此。
滿十日的早上懷抱一絲絲希望可以看到比昨天更好的結果,拆封五組裝的快篩試劑盒,心理嘀咕著也許這一盒只用了今天這麼一次,因為極有可能出現快篩陰性的結果。
一如過去10天的歷程,又是破滅收場的結局,雖然失望但可以接受,或許已經麻痺了吧!若以受到感染日起算,今天已經滿二週,這兩週過的心驚膽跳有如驚弓之鳥的生活,不用再抱怨甚麼了,至少到目前為止,沒有知道被自己感染者。
滿11日早上終於出現一深一淺的線條,雖然尚未只剩一條線,看到終於有反應心理踏實多了。睡覺前忍不住又測了一次,終於出現陰性的結果。
搞了整整11天才擺平,不過仍然自我管理到滿14天為止。

參考資料

  1. 健康網》隔離滿7天快篩陽可出門嗎? 醫師圖解疑惑一次看。6/20/2022。自由健康網。https://health.ltn.com.tw/article/breakingnews/3966371
  2. Meyerowitz, E. A., Richterman, A., Gandhi, R. T., & Sax, P. E. (2021). Transmission of SARS-CoV-2: a review of viral, host, and environmental factors. Annals of internal medicine, 174(1), 69-79. https://www.ncbi.nlm.nih.gov/pmc/articles/PMC7505025/ 
  3. Julia Ingram. If You Have COVID-19, Is It Really Safe to Only Isolate for 5 Days?. 1/21/2022。verywell health。 https://www.verywellhealth.com/covid-peak-infectiousness-isolation-5216463
  4.  Isolation and Precautions for People with COVID-19. Updated Aug. 11, 2022. CDC. https://www.cdc.gov/coronavirus/2019-ncov/your-health/isolation.html?CDC_AA_refVal=https%3A%2F%2Fwww.cdc.gov%2Fcoronavirus%2F2019-ncov%2Fif-you-are-sick%2Fquarantine-isolation-background.html#print
  5. 陳蔚承。確診居隔7天夠嗎?隔離期滿快篩陽可出門?專家4點建議。2022/05/25。康健編輯部。https://rcevi.cgu.edu.tw/p/406-1030-95016,r520.php?Lang=zh-tw